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 > 历史回眸
画爱国之情 展抗战之志——记新四军臂章设计者、台胞艺术家庄索
    日期: 2015-10-16      【字号      

记新四军臂章设计者庄索

  他,左脚在大陆,右脚在台湾,跨海求学创作;他,为抗日战争而画,为人生理想而画,手持画笔报国;他,时刻不忘民族,终生为国奉献,画不完满腔爱国志、恋乡情——他就是出生于台湾的爱国艺术家庄索。

  19371012日建军到19471月撤销番号,新四军曾使用过“抗敌”、“新四军”多种臂章标志,但佩戴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标志公认为是“N4A”。 如今走进江苏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正门上方就雕刻着这枚臂章的放大图案。19971012日,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时发行的纪念章直接采用了这一臂章图案。“N4A”臂章的设计者正是庄索,他为台胞参与抗战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自己的美术生涯垒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负笈厦门美专 树立爱国思想

  庄索,1914年生于台湾高雄旗后,曾用名庄五洲,祖籍福建泉州。他的父亲庄澄清是一位非常有民族气节的教书先生,不愿在台湾受日本殖民者的奴役。1928年,父亲带着14岁的庄索回到祖籍地泉州。这年夏天,庄索入读厦门美术专门学校(简称厦门美专)西画系,师事周碧初、谢投八、郭应麟先生。

  在厦门美专,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美术技能,画技精进的同时,思想也日渐成熟,校长黄燧弼爱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庄索和其他同学。“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在黄校长的领导下,庄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与同学一起创办画报,编写剧本,宣传抗日。

  1932年毕业后,庄索在闽南地区的漳州、石码、泉州、南安和闽西山区任教,磨练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投身抗日救亡 以画为枪战斗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了。庄索决心以美术专长报国,立即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中。19391月,他参与成立“晋江抗战后援会”,编绘《抗建画刊》、《抗敌画报》、《一月漫画》等刊物,创作了大型宣传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等代表作;同时参加抗敌后援会,组织抗敌宣传工作团,下乡向民众宣传抗日。闽南地区现在还有不少老人记得当年庄索等热血青年废寝忘食工作的情景,有人还保留有庄索在当时绘制《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宣传画的照片。 

    1940年,新四军的文化教育工作蓬勃开展起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鲁艺)在延安成立。庄索渡江北上,担任该院美术系教授。延安的革命气氛激发了庄索巨大的创作热情,19413-4月间,他创作了大型彩色宣传画《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战地之春》等,鼓励战友们勇往直前坚持斗争。

年,新四军的文化教育工作蓬勃开展起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鲁艺)在延安成立。庄索渡江北上,担任该院美术系教授。延安的革命气氛激发了庄索巨大的创作热情,年月月间,他创作了大型彩色宣传画《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战地之春》等,鼓励战友们勇往直前坚持斗争。

  鲁艺美术系主任莫朴后来回忆庄索时,深情地写道:“他对待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还有生活上的艰苦朴素作风,让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在我眼里,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对美术执著追求的艺术家。他受到师生们的尊敬。”

  缅怀抗日烈士 设计新四军臂章

  19411月,皖南事变震惊中外,蒋介石命令取消新四军番号。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120日宣布重建新四军,随着队伍不断壮大,新四军急需一个新的、统一的标志。

  庄索和许幸之等鲁艺美术系的老师们光荣接过了这一任务。庄索充分发挥他的专长,以原有的臂章为蓝本着手设计,用蓝色代表蓝天,白色象征光明,寓意中华民族前途无量,抗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以外方内圆、蓝白相间的椭圆形图案为底图,将英文NEW(新)的第一个字母N、阿拉伯数字“4”、英文ARMY(军队)的第一个字母A组成字样N4A。他在字样上方左右两边各加一颗五角星,中间标明1941,以纪念皖南事变中的死难烈士。整个臂章白底蓝字,简洁流畅,十分醒目有力。

  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看到这个设计,被其形简意赅、含义深远所打动,当得知设计者是出生在台湾、成才在厦门的庄索时,他更加惊叹,对庄索大加赞赏。新臂章经庄索画出初稿后,用石板大量印刷,很快在新四军中发放佩戴,成为战士们最骄傲的标志。

  倾力反战宣传 瓦解日军意志

  19417月,日军对苏北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华中鲁艺改组为两个艺术工作团。庄索凭借美术和日语特长,被调到新四军四师敌工部,负责对日军的反战宣传工作。他创作的反战宣传画在日军据点引起巨大反响。其中一幅描绘的是身穿和服的日本妇女背着孩子,在樱花缤纷的土地上,殷切地眺望大海对岸,企盼参战的丈夫早日归来。此外,庄索还和战友克服困难,编印发行彩色石印的《拂晓画报》,深受指战员们欢迎。

  19432月,日军又发动了对苏北的第二次扫荡,庄索在执行反战宣传任务时不幸落入日军之手。机智的他在押解过程中找到机会逃脱,回到军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数度深入日军俘虏营,对俘虏们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1946年后,庄索回到台湾,与陈寿贤女士结婚,继续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47年后进入高雄市渔会任职,在水产陈列馆工作,后又担任渔会统计股股长。

  难忘抗战经历 著作奉献盐城

  返台后,庄索始终无法忘怀抗战岁月的革命经历。在1980年纪念抗战胜利35周年的时候,庄索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拾起画笔,将胸中澎湃的灵感转化为大量的优秀作品。

  “重忆少年梦,几度夕阳红”,庄索根据他在抗战时期出生入死的经历和亲眼目睹的鲜活场景,创作了《打鬼子的故事》、《雪中喂马》、《避难》等抗战题材的画作。这些作品生动地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坚毅勇敢和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例如《避难》中,衣衫褴褛的苏北农民一家四口缩在玉米田间,躲避日军的轰炸,儿童紧紧地依偎在大人身旁,小手抓着大人的裤脚不放,成人惊恐地看着天空,手脚青筋暴起,大难临头的惨状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他还创作有《捕鱼家族》等反映闽南常见渔民人家生活的乡土题材画作。

  庄索对中国美术史亦有贡献。19804月,他用笔名索翁在台湾《艺术家》杂志发表了《厦门美专追忆》一文,之后又陆续发表此类文章27篇。

  临终前,庄索特别嘱咐长子庄伯和,一定要把《庄索画集》及其创作的有关盐城风物的油画原件,送往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收藏。19971118日,庄索因病逝世,享年84岁。是年,庄伯和专程到盐城,了却了父亲的夙愿。(/陈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