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 > 80周年 | 纪念文章选登

《飘扬在抗日战场上空的台湾战歌》

日期:2025-10-19 22:10    来源:
字号:   默认      超大
分享: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0月25日,两岸同胞将共同庆贺、共同纪念。

台盟中央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陆续选登各地盟员与盟务工作者的相关纪念文章,以台盟红色故事铭记烽火岁月,以台胞爱国情怀共铸民族精神。

飘扬在抗日战场上空的台湾战歌

“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出祖国,要把它在台湾的锁链打碎!”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祖母常常一边劳作家务,一边哼唱这首歌。长大懂事一点后,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首歌,她说这首歌代表了她人生中最难忘也最值得骄傲的岁月。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祖母已经去世了17年,时至今日每当我脑海中响起这首歌的旋律,就仿佛和祖母一起回到那个烽火抗战的难忘岁月。


苦难

祖母原名许清红,1929年出生于泉州晋江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6人。从记事时起,她就需要每天外出谋生,跟着大姐或是去菜市场拾捡烂菜剩果,或是到海边割海草、讨小海回家充饥,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在一次割海草的过程中,祖母的镰刀不小心割断了右手小拇指筋,从此以后她的小拇指再也无法伸直。这个弯曲的手指头也成为她儿时苦难的象征和痛苦的记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日军加紧对东南沿海的侵略攻势,百姓的生活愈发艰难。根据祖母的回忆,她和姐姐在海边讨小海的时候,曾多次遇到日军的轰炸机在头顶盘旋,黑色的炸弹“像鸭子下蛋一样”一颗接一颗地从天上落下,她和姐姐害怕得用竹篓顶在头上光着脚边哭边跑,生怕被弹药炸伤。如此绝望而困苦的生活持续了若干年。

静飞

许清红的人生轨迹转变发生在1942年,那年2月有一支抗日队伍在他们的村口招募8至16岁的当地少年。口口相传中她了解到加入就可以有饭吃、有衣服穿、能读书识字还能参加抗日,于是她就向母亲和大姐说要参加抗日,结果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在那个年代,一个13岁的女孩子外出参加抗战对于家人来说就可能意味着永别,家人当晚把她锁在家里不让她出门半步。然而第二天一早,队伍就要从村里出发。天微亮的时候,她没有和家人打招呼,偷偷带上行李溜出了家门,跟随大部队前往外地,勇敢迈出她人生的重要一步。在路上,她了解这支抗日队伍是隶属于台湾义勇队的台湾少年团。登记团员的时候,祖母和当时的指导员,也就是她后来常说起的“黄志义大哥”,说了她不顾家人反对参加抗日的经历,黄大哥对她说,“你不要再叫许清红了,就叫许静飞吧,像鸟儿一样静悄悄地从家飞出来。”从此许清红更名为许静飞,而这个名字在后来伴随了她的一生。

救亡

年少的祖母加入少年团后发现,这里是一个抗日大家庭,生活温暖又可亲。她的战友们有不少是来自台湾的小伙伴,他们的父母是台湾义勇队成员,这也是在抗战时期大陆唯一的一支由台湾籍人士组成的抗日队伍。少年团由台湾义勇队创始人李友邦将军创立,李将军亲自担任团长,初期少年团的任务是对台籍抗日志士子女予以照料与教育,并培养孩子们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来随着抗日队伍的壮大,少年团逐步吸收非台湾籍的少年参加抗日宣传。祖母回忆,少年团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排练各种巡演节目,特别是上舞蹈课。舞蹈课需要自排自演,常常需要大家群策群力,你想一个动作、我想一个动作,组合起来就成为集体舞。当时编排的舞蹈既有紧扣抗日主题的杀敌舞、海军舞,也有贴近生产生活的农民舞、马蹄舞等。每个人还要学习各种乐器和唱歌,如二胡和笛子,而孩子们最为熟悉和喜爱的歌曲就是《台湾义勇队队歌》,这首歌由贺绿汀谱曲,在少年团中广为传唱。少年团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100多人,分为大、中、小班,祖母刚进团的时候因个子和年纪小,所以在小班。团里个子高的,本领好的就可以去前线工作,所以大家都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出去工作,上前线慰问演出。大班、中班的孩子每次巡演回来,小班的孩子都要在门口迎接他们光荣归来。

复疆

在加入台湾少年团的岁月里,祖母跟随少年团从浙江金华一路转战到福建龙岩,少年团的抗战宣传表演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台湾义勇队所宣扬的“打倒日寇、保我中华”等抗战口号深入人心。祖母和我说过,“那个时候每个少年团的队员都有一身军装,我特别喜爱和珍惜那身军装,每次穿上军装演出都觉得自己不再是自己,而是关系到民族救亡图存的抗争者”。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结识了来自各地的战友伙伴,学习了舞蹈艺术技能,而且学习了许多文化知识。在抗战胜利前夕,少年团还有一个任务是对日宣传,团员们需要学会一些日语口语。后来,祖母常常和我回忆一些日语字母的发音和她姓名的日语读音。她说,当时目的就是用孩子声用广播对日军喊话,劝他们停止战争或投降,可能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1945年,祖母因在河里洗衣服时患上疟疾,回老家养病。不久便传来了抗战胜利的喜讯,她和所有的国人一样欢欣鼓舞庆祝胜利的到来。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国共内战爆发,几年后,刚光复的台湾又一次离开祖国的怀抱。每次回忆起这一段历史,祖母总是会神情落寞地拿起一张照片轻轻地抚摸,照片上是李友邦将军在厦门南普陀后山巨石上留下的刚劲有力的两个大字——“复疆”。

立行

参加台湾少年团的经历深深影响了祖母,培育了她乐观坚强、乐善好施的性格和品质,并在后来的日子里活出了她崭新的人生。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她成为了漳州市医院的一名出纳。在工作中每当她遇到穷苦的病人无力缴纳医药费甚至挂号费的时候,她总是自掏腰包为他们接济。在家里,每逢遇到上门乞讨的流浪汉,她都会给他们打上一碗热腾腾的饭菜。祖母说,“以前台湾少年团让我吃穿不愁,我们如今也应该体恤穷苦人”。晚年时的祖母常常联络以前的少年团战友们,每次聚会总会带上我,叫我和他们一起唱台湾义勇队队歌,回忆往事,追思李友邦将军。世纪之交的时候,李友邦将军的遗孀严女士来大陆看望少年团的老成员们,令祖母激动不已。在生命最后几年,祖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在很多时候都认不出周边的亲人,然而在2005年福建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栏目《台湾光复60周年纪念专辑》记者对她进行采访时,祖母的反应令在场所有人动容,新闻旁白如此讲述:“当记者和她聊起少年时那段参加抗战生涯时,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她竟出人意料地当着大家的面大声地唱起当年少年团的歌曲,这一唱,一下子把人们带到60年前海峡两岸抗日战士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的烽火岁月,这一真情的表露,也让人们感受到那种为国家、为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意志是多么顽强地埋藏在他们的心底深处。”

敬爱的祖母许静飞于2008年去世。每当我想念她的时候,总会出声哼唱那首她最喜爱的歌曲,但每次都会因唱到一半饱含热泪而无法完成。这首曾经飘扬在抗日战场上的歌曲似乎已经成为我和她心灵交通的纽带,这条天人相隔之纽带所传承的,关乎亲情,关乎民族,关乎家国。

陈鸣(台盟厦门市委会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