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0月25日,两岸同胞将共同庆贺、共同纪念。
台盟中央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陆续选登各地盟员与盟务工作者的相关纪念文章,以台盟红色故事铭记烽火岁月,以台胞爱国情怀共铸民族精神。
我的外婆张秀卿:一位台湾少女的抗战记忆与家国情怀
胸前佩戴着不久前刚刚获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已经96岁高龄的我的外婆张秀卿,哼唱起《台湾少年团团歌》:“台湾是我们的家乡,那儿有人五百万不自由;台湾是我们的家乡,那儿有花千万朵不芬芳……”她那带着福州腔的普通话在房间里轻声回荡,把我带入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
1939年2月,台湾著名抗日将领李友邦将军在浙江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并组建台湾义勇队少年团(简称台湾少年团)。这是全国唯一一支由台湾人民组成的,数量多、影响大、持续时间长、有正规编制的抗日队伍,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抗日斗争足迹遍及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少年团团员主要来自台胞中的少年儿童和抗日志士遗孤,平均年龄10来岁,我的外婆张秀卿就是其中一名“穿着军装的台湾娃娃”。
外婆的祖父辈很早从福州闽侯南通到台北经商。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张家人从台湾回福州开办医院。1929年外婆出生,当时家里颇为富足,外婆从小就很独立,喜欢唱歌和表演。日本入侵福州后,外婆一家转移到闽北崇安(今武夷山),进入专门成立的“台民垦殖所”垦荒。不久外婆的父亲病逝,外婆就跟着哥哥加入台湾少年团。
翻阅外婆悉心保存的老照片,每一张都镌刻着一段峥嵘岁月。1941年,在浙江金华的台湾少年团新旧团员联欢会上,少男少女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我的外婆留着利落的短发,咧嘴笑得明媚;宁波前线,少男少女头戴大盖帽、身穿海军服表演,人群中有个“小个子”跳得热烈,她扎着头巾、穿着裙子、舞姿飞扬,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除了在各地演出,团员们还到田里劳动、制作草鞋。当时物资极度匮乏,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一天只吃两顿,主食是几乎看不到米粒的稀饭。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外婆觉得,在少年团的5年时光是苦难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团里的兄弟姐妹们天天在一起,像家人一样温暖。
后来少年团由浙江金华转到福建龙岩,我的外婆平时在田里劳作、学习知识,有演出就奔赴厦门、漳州等地。她演的最多的节目是《黄河谣》《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台湾少年团团歌》等曲目。抗战胜利后,外婆和其他少年团团员于1945年9月一起从厦门搭船到台湾。1945年10月25日的台湾光复日当天,身在台北的外婆汇入欢庆的人潮中,大声唱着“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直到现在80年过去了,她依然能熟练唱出这首《大刀进行曲》。
1946年,台湾少年团解散,外婆回到福州,在闽侯南通学区当过一段时间小学教师。令我母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外婆经常会提到“复疆”两字。“复疆”是李友邦率领的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暗号,“复”指的是光复,“疆”指的是台湾,表示从日本人手中收复疆土的决心。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今年6月,《台湾义勇队档案》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中就包括外婆张秀卿捐赠的台湾少年团珍贵照片。今年8月,“义勇挥戈 同心复疆——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展”在福州三坊七巷正式开展。在外婆的授意下,舅舅潘炳钊把她的台湾战友曾东升以及另一位老战友给她的来信,一共3件原件捐赠给福建省档案馆。外婆说,两岸同胞并肩抗日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抗日救国运动台湾同胞从未缺席。
外婆张秀卿的一生,是抗战烽火中无数中华儿女英勇抗争的缩影。她虽年幼,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歌声与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作为台湾少年团的一员,她不仅亲历了抗战的艰辛与荣耀,更见证了台湾光复的历史时刻。如今,96岁高龄的她,依然记得那段峥嵘岁月,为我们传唱历史的回响。外婆的故事告诉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心同德,共同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信念始终不变。这段跨越海峡的共同抗战记忆,将永远激励着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吴晓晶(台盟福州市晋安区工委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