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海峡两岸 > 文苑撷英

《旧历日》诗背后的台湾往事

日期:2011-02-16 13:50    来源:台盟网
字号:   默认      超大
分享:

日据台湾时期,台中诗人林痴仙有《旧历日》诗曰:

    不分匆匆正朔移,案头旧历忍重披。

分明一卷陶潜集,甲子前朝纪义熙。

另一台中诗人林南强亦有同题、同韵之诗曰:

   一例黄花十日愁,新陈代谢到干支。

  纪年何限王正月,总有春秋束阁时。

小小两首诗,系着一长串的历史记忆。

林痴仙、林南强《旧历日》诗背后的台湾往事于今仍然鲜活生动的,宜为吾人一一记取也。

让我从“正朔”说起。

正朔就是正月初一,一年的第一天。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310月版)下册之第一分册第804-805页记: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

由于夏历比较符合农事季节(故又称农历),秦汉以后基本上一直沿用夏历。

1895年,清廷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画押,将宝岛台湾也拱手割让。台湾绅民被迫倡立“台湾民主国”以为抵制。台湾巡抚唐景崧在台湾绅民拥戴下就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在发给清廷的电奏和给各省大吏的通电里有“仍奉正朔”之语,以示不改对清廷的臣服和忠诚。

然而,为抵制日人入据而兴起的“台湾民主国”运动很快归于失败。日人入据后,日据台湾当局即对历法上下其手:改光绪纪年为明治纪年,改夏历(后被称为旧历或阴历)纪月纪日为公历(又称新历或阳历)记月记日。

我收藏有日据时期台湾的户籍誊本多种。其中之一种显示,台湾居民汪攀(台湾进士汪春源之妹)的生年同治某年被换算被登记为“明治元年”。日据当局在台湾“改元”的动作实在太夸张了。

“不分匆匆正朔移”一语力透纸背、亦伤透人心也:“仍奉正朔”言犹在耳,不料日人入据后就匆匆移易了正朔!

“纪年何限王正月”句则是对日据当局在台湾“改元”之举的讥刺。

左玉河《评民初立法上的“二元社会”》(载《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谓:

民国成立,将传统的阴历改为阳历,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甚大。改用阳历是民国革故鼎新、万象更新之举,也是社会进步的标识和体现。但在推行阳历的过程中,阴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民众除民国纪年外对阳历并未完全接受,从而形成了历法问题上的“二元社会”:上层社会—政府机关。学校、民众团体、报馆等,基本采用阳历;而下层民众—广大的农民、城市商民等,仍沿用阴历。

与此稍有不同。台湾历法上的“二元社会”不始于民初,乃始于日据初期也。

《旧历日》之题和“案头旧历忍重披”之句可证,日据初期台湾历法上旧历新历并存、共用的情形。左玉河《评民初立法上的“二元社会”》又谓:

按照临时大总统令和参议院决议,19122月,内务部将编撰的民国新历书颁行全国。这部《中华民国元年新历书》,是以参议院决议四条为原则编撰的,与旧历书相比,其特点有三:一是新旧二历并存;二是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三是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与上记情形稍有不同,台湾于民初之前已有“新旧二历并存”的历书流行。

针对台湾历法上的“二元社会”,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泉州,有“继成堂择日馆”编印了“专售台湾”的“新、旧二历并存”的历书。

陈泗东为《泉州洪氏百年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12月版)撰序指出:

泉州是福建的文化古城,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湾台胞的“祖家”之一。十八世纪初,泉州出了个有名的历学家洪潮和,他的子孙传习历法,世以为业。二百多年来,福建、台湾和东南亚华侨,一向使用洪潮和的“继成堂”编印的历书。即使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期间,洪氏的历书依然风行台湾。洪氏派下的门徒,分布在闽、台和海外,颇具影响。所以,洪潮和在闽台地方科技史和民俗史上,是有其一定的地位的。

我曾见泉州继成堂编印的《通书》(1929),书之扉页印有“专售台湾”字样,书前有“参校门人”名录凡400人,其中台湾“门人”为140人。书前另有晋江知事陈同于192697日颁发的布告,其文有“查洪銮声所开继成堂择日馆系祖传名号,历数百年于兹,家学真传,通行全国。编著阴、阳历通书及春牛图并月份、节气、时日悉遵时宪推算,甚属利用历法,自然享有著作特权”之语。

据此又可知,泉州继成堂择日馆编印的新、旧历通书,在内务部于1912年开始“颁历”以后,仍然通行全国(包括台湾)也。

附带言之,民元以前县级长官称知县,民国初年(1912-1926)县级长官称知事也。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19628月版)上册第277页评述“陶渊明及其作品”时指出,“后人说他在刘裕篡晋以后的作品,只书甲子,表示他耻事二姓的忠爱之情,这实在是腐儒所添的蛇足”。

林痴仙“分明一卷陶潜集,甲子义熙纪前朝”句借陶渊明故事,表达对“前朝”的“忠爱之情”和对日据当局的不满。

林南强“总有春秋束阁时”句则简直是一句愤怒的咒语。

古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等,大率为编年体史书。所以“春秋”亦是编年体史书的通称。林南强诗是针对日据当局在台湾重新设定“王正月”之举的,故其笔下的“春秋”指的是日据台湾的历史。他断言:日据台湾的历史总有结束、总有被捆绑起来置于架上的一天!(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

 

          2011年元月23日凌晨

             记于北京寓所之涵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