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3年10月版)下册第一分册第805页谓:
夏殷周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日制度,我们阅读先秦古籍有必要了解三正的差异,因为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
周历正月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三者不同,故称“三正”。
夏殷周“三正”不仅存在于先秦古籍,在台湾节庆习俗里亦可见其遗留。
兹从拙著《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版)之《台湾竹枝词风物记》录出旧稿三节(其中若干错误的内容已做删改),以说明之。
冬至添岁
一阳初动岁初添,地暖长春不裹棉。
糯米为丸粘饷耗,日中视晷卜丰年。
郑大枢:《台湾风物吟》
题头所录之诗有作者自注,略谓:“冬至日,以糯米为丸,祀神祭祖,合家同食,谓之添岁;门扉器物,各粘一粒,谓之饷耗”。
在台湾岁时节庆中,冬至节(或称冬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台湾民谚中有“冬至大如年”、“冬至不归去没祖”之类说法,其重要性可知矣)。
许多咏及冬至的台湾竹枝词都提到“添岁”和“饷耗”。如,李友胥《台城竹枝词》有诗云“糯丸饷耗岁初添,漫道三时似夏炎。北路雪霜南路雾,新棉换却旧纨缣”;朱仕玠《瀛涯渔唱》亦有诗云“冬至阳生气尽苏,恨无飞雪点红炉。团围坐饮称添岁,一幅升平海外图”。周时以冬至前一日为岁终,冬至为岁首(《淮南子》一书中就有“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记载),所以有“冬至添岁”之说;至于“糯丸饷耗”,决非优待小耗子之意,而是敬奉鬼神。耗、空虚也,《太玄经·玄枵》:“鬼神耗荒,想之无方”。饷耗正是为了解决鬼神的饥饿问题。
明代张岳所修《惠安县志》记:“十一月冬至,阳气初萌,故食米圆。凡阳象圆,……冬至阳始生,则为米圆,以象阳圆圆也”。冬至之日,合家围坐,搓圆、煮圆、食圆,其时一切都是圆的:脸上的笑靥、对祖宗祖地的思恋……
半年搓圆
匆匆寒暑类惊湍,又见青青辣芥盘。
节气则逢六月朔,粬红搏就半年丸。
朱仕玠:《瀛涯渔唱》
朱仕玠《瀛涯渔唱》有注云:“台俗以六月朔或望日,家杂红粬于米粉为丸,曰半年丸”。郑大枢《台湾风物吟》亦有诗云“六月家家做半年,红团糖馅大于钱。娇儿痴女频欢乐,金鼓丁冬闹暑天”。台湾民间以六月初一(朔日)或十五(望日)为半年节,是日有祭神祭祖和吃“半年丸”的习俗。“半年丸”即汤圆,以米浆去水手搓成团,又以红粬染色、内包糖馅,所以郑大枢有“红团糖馅”之说。
殷代以建丑之月(相当于夏历十二月)为正月,从十二月初一日到六月初一日恰为半年,所以六月初一日为半年节;由于六月初一日不是月圆之日,有人遂改在六月十五日“做半年”。这也在台湾民间相习成俗。
新岁开正
番□花开又一年,不寒不暖早春天。
开正喜复开春宴,赢得诗狂更酒颠。
丘逢甲:《台湾竹枝词》
夏历正月初一子时是新年的开端,所以古来就有“开岁”的说法,《事物异名录》记:“正月曰开岁”,冯衍《显志赋》亦曰:“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正月初一子时又是正月的开端,台湾民间另有“开正”之说。
在台湾,“开正”同“开岁”是有区别的。“开正”时刻虽然也在正月初一子时之内,但各年开正时刻并不相同。吴瀛涛《台湾民俗》于“开正”条下记:“开正时刻,按年不同,概依各年干支而定”。其实,“概依各年干支而定”应明确记为“概依各年正月初一子时的干支而定”。
古人有干支记年、记月、记日乃至记时之法,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组合成六十干支周期体系(俗称“六十甲子”),年、月、日、时各循序推演。年、月、日、时的干支排列是有规律可寻的,有人根据其间规律编造了《年上起月表》及口诀、《日上起时表》及口诀,可以从年的干支推知月的干支,也可以从日的干支推定时的干支。至于日的干支,《万年历》及一般历书上都注有农历各月初一、十一、廿一日的干支,要查某日干支,照推可也。
古人分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则分初、正两个小时辰。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每个小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小时,子时相当于现代的23点(子初)到24点(子正)。
现在我们来介绍“开正”时刻的计算之法。假定我们要查知辛卯(2011)年的“开正”时刻,可以先从历书上查知辛卯(2011)年正月初一的干支为“己丑”,再推知该日子时的干支为“甲子”,在子时的干支系列(甲子、丙子、戌子、庚子、壬子)里,甲子表示子初,相当于23时。所以辛卯(2011)年正月初一的“开正”时刻为子初即23时(夜间11点)也。(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
2011 年元月29日抄录于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