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
您好!
承垂询台湾历史文化名人与北京的会馆之问题,兹就闻见和记忆所及奉告如下:
1. 20余年前,我在写作《<窥园留草>识小录》(收拙著《台湾近代文学丛稿》,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7月版)时,留意及于北京台湾会馆的一则史料。
《窥园留草》是台湾进士许南英的诗集(书后附《窥园词》)。1908年,许南英(时在广东三水县知县任上)有《戊申入都感兴》收于《窥园留草》。该诗第四首并注云:
故土远望祖国来,伤心会馆纪全台。天公妒尔名无实,一炬三椽付刦灰(全台会馆于三月间失火)。
其时,台湾已沦于日本侵略者之手,诗中故云“伤心会馆”、“名无实”,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许南英是1885年中为举人的,其后赴清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会试(是科有台湾嘉义县举人林启东、徐德钦,台湾彰化县举人蔡寿星中为进士)、清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会试(是科有台湾彰化县举人邱逢甲中为进士)、清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1890)会试,终于在1890年中为进士。
许南英三赴会试,在北京寓于何处?其诗、文中未见记载。1889年,许南英《己丑在都读吕汝修诗草作此以当题词并呈邱仙根诗伯》有句并注曰“献赋友朋膺泰侣(谓仙根孝廉)”,记邱逢甲当选为进士事。邱逢甲是1888年中为举人的,他首赴会试即获胜出。邱逢甲到京参加会试,乃寄寓于北京“下斜街”之某会馆,其《下斜街邸中春晓》透露了此中消息。“下斜街”是北京颇有名气的胡同,近人林海音《在胡同里长大》一文提及“下斜街”之名。
2. 原籍福建安溪、寓台多年的林鹤年(1847-1901)于1882年中为举人后,曾六赴会试。其诗文有记载的为:清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有《癸未会试同寓邱君嘉澍同出第三房,均挑取誊录,赋诗奉柬即以志慨兼呈房师黄吉裳先生》记其事;清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有《丙戌科出都呈座师宝公》记其事;清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1890)、清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1894),其《丰台得句》有注云:“庚寅至甲午公车”;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有《励志诗为辂儿训勗》记其事。
林鹤年《由杨村抵都车上口占》有注记其从台北赴京与试的一次经历云:“予二月二十六日自台北启程,三月初五日抵都补名入场”,“迟到郡馆,无住处,于仙龛旁下榻”,另有《壬辰春将赴公车戏作老女嫁十绝柬同行诸君聊当催妆》之诗,从中可以窥见福建举人(包括台湾举人)赴京与试者之众。
林鹤年到京,曾寓于泉郡会馆。其《都门乡馆寓斋题壁》有“余郡馆为洪文襄所购地基;右邻皖馆,近为合肥相国修拓,壮丽甲都城”句可证。
3. 我藏有《漳郡会馆录》,并撰有《<漳郡会馆录>发微》(收拙著《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3月版)。
据《漳郡会馆录》的记载,台湾举人陈梦球(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二甲第三十名进士)、杨士芳(清同治七年戊辰科第一百一十八名进士)、郭望安(清道光十五年乙未科三甲第七十一名进士)、陈望曾(清同治十三年甲戌科三甲第六十九名进士)、汪春源(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三甲第一百二十名进士)赴京参加会试,乃寓于北京漳郡会馆。台湾举人李望洋于1859年中为举人后,多次赴会试均未胜出,乃于清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会试报罢后,经大挑一等,以知县用。李望洋到京,亦寓于漳郡会馆。
附带言之,举人大挑始于清乾隆丙戌科(1766)。嗣后规定,凡举人会试三次,特设大挑一科,不试文艺,专看仪表和应对。挑一等三人,以知县用;二等九人,以教职用等。
4. 台湾进士施琼芳于1838年首赴会试(清道光十八年戊戌科),已荐未售,遂留邸都中,闭门苦读。连应清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清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1841)、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和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1845)会试,终于在1845年中为进士。从1838年到1845年为八个年头,其间也曾返台,但居留北京的时间当亦不少。施琼芳“留邸都中”,其居处当是北京的某一会馆。
5. 1900年,台湾进士叶题雁以“户部郎中”寓于北京南柳巷之晋江邑馆,亲见八国联军之暴行,愤而作《外侮痛史》,文中提及“安徽会馆”,略谓:
德国带兵官驻安徽会馆,有人从后面掷石破其窗棂,西兵逞愤,焚毁兴胜寺及东南园东北园民房,有二人在沙土园见火光陡起,意欲逃避,德人疑为掷石之人,遂抓而投入火坑中焚毙。
6. 我在《清代福州对台交流的若干情况》(收拙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版)一文指出:
台湾在建省(1885)以前隶福建,称“福建省台湾府”。同福建其他各府一样,台湾府的秀才要升格为举人就得到省会福州来参加乡试。台湾在建省以后仍未单独举行乡试,台湾士子中的秀才们仍然要到福州参加乡试。通常所谓“出省赴考”乃是赴京城参加会试,台湾士子则多了一个去处:出省赴福州参加乡试,台湾民间亦由此有了一条歇后语:“福州城——惊京(惊)”(喻人故做恐状曰假惊,又谓福州城不是京城却有台湾士子出省赶考也)。
作为闽、台两地科举教育的中心,福州具有其独特的优越地位。台湾在历史上出过32名进士、304名举人,可以肯定地说,这批台湾文化界的杰出人物都到过福州,有的甚至多次到榕;还可以肯定地说,有更多的台湾文化界杰出人物到过福州,因为参加乡试的人数总比额内取中的人数要多。按照规定,乡试每三年凡一举,遇庆典又加恩科。这样,每两三年举行一次乡试,每两三年就有一批台湾文化界的杰出人物到福州来。这是福州同台湾在历史文化方面特有的一种联系,也是福州市对台交流的历史文化优势之一。
会试亦是每三年凡一举,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乡试恩科的次年加行会试恩科。照此,每两三年在北京举行一次会试,每两三年就有一批台湾文化界杰出人物(于今视之,则是台湾历史文化名人)到北京,这当然亦是北京同台湾在历史文化方面一种特有的联系。赴京参加会试的台湾历史文化名人当年多寓于北京的会馆(如全台会馆、下斜街某会馆、漳郡会馆、泉郡会馆、晋江邑馆等)。由此说来,“台湾历史文化名人与北京的会馆”乃是很有意义的研究选题。(汪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