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上海市政协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常委、台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高美琴提交了一份“关于规范医院护工管理的建议”提案。这一提案的提出缘于高美琴当了一回病员家属之后。
“去年,我母亲因脑梗住院治疗。这期间,我每天下班后去看望母亲,白天则请一名护工帮助看护照顾。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我经常听到家属对护工护理的抱怨,也看到护工的艰苦工作条件,更多地是体会到病员家属和医院护工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萌发了撰写这方面提案的念头。”
这些年,上海人口格局呈现老龄化趋势,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同时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子女忙于应酬工作辅导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病人及家属对护理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专业护士却显得严重不足,这使得护理服务的供需矛盾加剧,护工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应运而生。护工的出现,为家属解决了后顾之忧,对医院护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引发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美琴是一个孝女,母亲因病连续三次住院,第三次住院恰逢十一长假。在照顾母亲七天七夜的同时,高美琴有意识地与护工、病人和家属进行交流,她发现护工工作的强度非常大,一个护工平均每天要护理2至3个病人,有的甚至是5个病人。她们中大多数人吃住都在医院,睡地是板搭的铺,吃地是微波炉热的菜,每天工作时间从9小时到19小时不等,远远超过我国法定每天工作时间的限度。但收入却偏低,据某些护工反映,他们全天24小时陪护病人,根据病人的病情每天收取30元左右的工钱,而管理护工的中介公司却要向护工收取9元以上的管理费,护工们认为中介公司收取管理费的标准偏高。另一方面,家属则反映护工的服务质量较差,护工从事的很多工作更确切地说应是护理工作,但是这些护工文化程度偏低,大多为小学文化,根本无法保证质量,而且流动性很大,家属不放心。
了解情况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高美琴又走访了相关单位和相关机构,最终在此次政协会议上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美琴认为,护工作为护士与保姆相融合的新行业,服务对象又是病人,他们的服务直接影响着病员的心情,家属的心态,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因此要改变护工的业务管理与人员管理“两张皮”现象,把护工纳入到医院管理的范畴,要由医院与护工签订正规的用工合同,给予权益保障,并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此外,还要严格护工的“准入制度”。高美琴提出劳动、卫生部门要界定护工工作的内容,明确护工的职责要求,出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护工职业管理规定,成立护理工培训基地,定期培训和考核护工,让她们的专业服务技能适应上海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逐步建成一支具有高质量的护工队伍。“只要规范化了,护工把工作做好了,那么他们待遇也会提高的。”高美琴如是说。“这样护工的工作才会不断良性发展。”
因照顾生病的母亲而形成了一个提案。同样,因坐了一次出租车形成一份提案,因一份群众来信又催生一份提案。高美琴就是这样一个参政意识强,时时关心、处处留意身边事的有心人。(林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