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22至24日,台盟陕西省第三次盟员大会暨陕西省台湾同胞第三次代表会议在西安丈八沟陕西宾馆召开。著名学者、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吴国祯教授出席了这次会议。我作为会议的特邀代表,有幸结识了在陕的一些台湾籍知名人士。在丈八沟八号楼吴教授下塌的102室,笔者专门对他进行了采访。
吴国祯,1947年出生在台湾,1971年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975年与六名台湾留美学子赴大陆观光,专程走访了延安,1977年定居大陆,在中科院工作,1995年转清华大学物理系执教,1997年任台盟中央副主席。2000年他两度来到延安参观访问,延安25年的变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与吴教授交谈中,我感到这位外貌文质彬彬、学者风范的教授,虽然是一位理科博士生导师,但他却对经济、社会有着超常的悟性和高深的学养,特别对延安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令人无限敬佩。
下面是这次访谈的记录。
问:吴教授,1975年您第一次到延安,当时的延安留给你的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答:光秃秃的黄土高原,看不到多少绿色植被,树木也很少,生存环境极差,真感到有些。当时也上过延河边的嘉岭山,山上树木稀少,延河水还很清澈,我们拜见了
杨步浩,还与北京知青座谈。我第一次看到了延安群众艰苦奋斗的情景,令我们学子感动。我们还在一个村庄与几个小孩合影,那些照片,现在还在我的家中珍藏。
问:2000年,您两次到延安,延安又给您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答:2000年5月份到延安视察,9月份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保护母亲河考察团又去了延安。确实延安不是25年前的延安了,绿地面积增长幅度很大,市容市貌有都市气氛,人们的精神风貌可以与发达地区相比。25年前,我们与知青也谈到植树造林的事情,但多少年过去了,山上的树还不够多,绿地覆盖面积还应继续扩大。
问:吴教授,应该说您对延安已有了一些印象,您感到哪些方面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改进?
答:延安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成绩明显,应该肯定。作为一名外地人,我感到有许多方面应该改进。关于王家坪革命纪念馆,所陈列的内容应适应时代要求,比如1947年3月8日新华社延安广播电台,全文广播了中共中央就台湾“228”起义致台湾同胞书,这件事未展出。这部分内容如果展出,将对两岸同胞很有意义;讲解员所讲之内容应因人而异,应根据参观者的情况而定,不要千篇一律。关于退耕还林,近年来这项投资很大,据了解引进外地树种很多,这些树、草的品种是否适合延安本地生长;人工种草、植树与植被自然恢复的效果,要进行科学论证,我感到封山禁牧后让植被自然恢复,符合生态原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高效能。关于城市建设和市政规划,感到超前意识不强,造成资源的利用率低,是一种浪费,如路边的建筑规划不合理,城区内和主干道上路标不明等。关于希望工程,近年延安希望学校建了很多,教学楼很漂亮,但教师资源很薄弱,一些企业借希望工程给自己做广告,我觉得好的老师比好的教室更重要,应把一些钱先用于培养教师队伍。关于革命旧址,决不能将此领域商业化,传统教育是不能用钱取代的。在枣园,我看到一些旧居变成了商店,旧址应保持原貌,可以给商家划一块区域集中起来;在宝塔下,我看到每棵树旁立一个金属牌,其代价比树都贵,栽树留名为的是什么?这是用破坏宝塔自然协调的环境,换取植树者的虚荣;真不知各地给延安多少钱,竟然在宝塔山这个中国革命的象征物旁留下了他们的一席之地。若是广告,至少应给延安付几十、百万元,让延安人用这笔钱再替你植几座山的树;若以此纪念,何不将牌子做小放在树下算了,为何要浪费,余点钱再植几棵树不是更好吗。
问:吴教授,您对延安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台湾有句俗语,是这样讲的:有样学样,没有就创造。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延安人民既要发展革命的优良传统,又要放眼世界,跟外边比一比,学习人家的好东西。延安精神是延安人民的光荣,但不应只理解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应懂得,延安精神还涵盖着改革和创新意识,涵盖着解放思想,开放意识。延安精神是延安人的财富,延安人首先应把握好,应用好,将其变为能动力量。我相信延安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笔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