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海峡两岸 > 盟员风采

医生是病人心中的希望―――记北京酒仙桥医院台籍青年医生郑直

日期:2003-12-08 14:16    来源:
字号:   默认      超大
分享:

    郑直是北京台胞中一名普通的女医生,她拥有着与大家一样普通的家庭生活和平凡而忙碌的工作。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使许多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病倒的人面临着与死亡的抗争,等待着生命的救助。医院首当其冲成为与病毒交手的战场,郑直也因此成为这个战场中的一名战士。

    郑直从小在福建泉州长大,1991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分配到北京酒仙桥医院任儿科医生。在十几年为患病儿童解除病痛,与孩子家庭分担精神痛苦的过程中,她经历了一般人没有经历过的感受。她看到病患孩子的康复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充满阳光般的灿烂生活;而久病不愈,则会使痛苦和不幸长期伴随孩子的家庭。这一切更增加了她作为一个医生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和母亲般的慈爱之心。随着她自己也成为了母亲,女儿快乐而健康成长,她更深地体会到用生命关爱生命的意义。在过去的岁月里,她要求自己努力尽一个医生的本分,给病患的孩子健康,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幸福与快乐。

    谁也无法预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北京酒仙桥医院4月21日被确定为非典定点医院后,经过4天的改造,25日凌晨开始接收病人。全院医务人员分批奔赴“抗非”一线。

    当我们几经周折用电话联络到郑直医生的时候,得知她已上一线。我们问她:“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你又在一线,心里害怕吗?” “其实害怕每个人都有,医生也一样,主要是没有完全认识这个病。在家里待命的时候想得更多一些,会担心一些事情,病人的情绪呀、病房的状况呀、防护措施的配备等等。至于‘上与不上’,倒是从没有犹豫过,因为我的战友已经在‘一线’,而这个时候只有医生能够解决问题,我不可能退缩。我被排在第二梯队,大概医院考虑的是让在传染病方面有专业经验的同志先上,但我相信自己肯定会上,肯定不能比别人落后,在许多方面我也不比别人差。就这样5月13日,我上了一线,心里反而感到踏实下来。”

    我们又问“ 你上一线,家里支持你吗?”“家里非常支持我,我的公公是酒仙桥医院的外科主任,退休后还在本院返聘工作,我们都深知医生的职责所在,所以家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全力以赴支持我。婆婆已经退休,为了使我安心工作,两位老人专门为我带小孩,每天我与家人通电话时,他们都说好着呢,你放心吧。每次和孩子电话聊天,她都特别高兴,告诉我今天干什么了,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她的开心,她的那种快乐的心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内心充满着对家人的感激,也鼓舞着我尽全力救治病人。”

    与郑直交谈,感受着她的真实与平和。问到有没有困难,她说自己挺好的,比起其他困难的同志她真的没有什么;说到危险,她说自己上一线时,防护措施已非常到位,政府和医院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说到那身防护服,她说虽然很热、很闷,但这点小困难能克服;说到与传染病人接触,她说医生与病人在一起是天经地义的事;说到是否在乎别人也会躲避你们,她说社会给予医生的荣誉和关爱已经够多,况且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病人看着医生时眼中的那种渴望;说到生死考验,她说很遗憾,我没有在重症病房工作,没有经历惊心动魄的情景;在说到待命的日子时,她不无遗憾地说我是科里的骨干,在许多方面还是有经验的,其实应该让我先上。

    郑直告诉我们说,“每次走进病房,看到胸闷带来的呼吸障碍使病人处在痛苦和无奈之中,我们满脑子都是病人、病情、治疗方案,其他什么都忘了。我们每天6班倒,每人每天上4个小时的班,循环往复。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病人,询查病情,下达医嘱,同时还要观察病人情绪,了解病人精神状态,给予他们精神支持和心理安慰。下班前再巡视一遍。一个病人一天要和医生见十几次面,护士就更不用说了。由于非典的传染性强,家属不能来探望病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医生就是病人心中的希望,也是病人最亲的人”。她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病房里的一些事。

    “有一位住院的老太太,每次医生去看她,她都不顾自己气喘,把口罩、帽子戴好,并催促医生说,少在病房停留,尽快离开,‘这确实有危险,我不愿意你们被感染’。老人是病人,但她的话却时时在温暖着我们。另外一位老太太,老伴、两个儿子一家四口都感染了非典,老伴抢救无效身亡,老太太不能接受这一突变,精神郁闷,神情恍惚。针对这一情形,我们格外留意老人的情况,一方面进行药物治疗,调整激素的用量减轻对病人精神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尽量多与老人说话、聊天,了解她的所思所想,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老人交流,帮助她建立起生活的信心。同时,我们还利用亲情的感召力,让她的两个儿子(也是在我们病区治疗的病人)轮流通过电话劝慰母亲。每次通话,我们都要把老人的电话先接通,而另外的一部手机则由医生在两个孩子手中传递。

    “患上非典的病人,大都经过高烧、胸闷的生理煎熬阶段,处于恢复期时,人也比较虚弱。由于病程长,久住医院,加之对这种病的逐步了解,病人思想上的活动很多,经常反省过去的岁月。有一位长者曾跟我说,‘没想到人生会遇到这么个坎,多亏了你们我才得以幸免。但我躺在病床上常常为以前做过的事感到内疚和自责,我经常想起工作的时候,我作为领导真的做错了许多事’。长者发自内心的述说,释放着他精神上的负担,也表达着对我极大的信任。我宽慰着他说:人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难得的是您能不断地反省总结自己的言行,是我学习的榜样,您也教育着我要真诚地待人,坦荡地做事。他听了以后非常轻松和高兴。”

    和郑直对话没有那种想象中的壮烈和激动,却深深的感受着医生特有的淡然和从容,正是这种崇高的职业品格,给予病人重生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的内心也充满着感动与敬佩。

    随着北京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新发病例越来越少,住院患者陆续康复,酒仙桥医院已由非典定点医院恢复成原来的综合性医院,全体医务人员无一感染。郑直医生也回到了家人和孩子身边,又将开始她平凡而忙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