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船政历史展览厅内,台湾同胞参观由大连海洋大学自主研发的大载重无人机。李 妍 摄
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的广鹿岛上,一群黑脸琵鹭正在这里栖息。他们每年在台湾岛过冬,到了春天,便振翅穿越海峡来到大连。前不久,同样的海域见证了另一场“迁徙”——4月23日至26日,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青年代表、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齐聚大连,参加由台盟中央举办以“海阔同舟 潮涌未来”为主题的两岸海洋文化交流平台活动,通过参观调研、圆桌对话等形式,探寻船政文化时代意涵与历史传承,共绘两岸海洋科技创新与融合发展蓝图。
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在活动中表示,“希望通过搭建海洋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两岸民间交流交往交融,努力为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办实事,为助推两岸融合发展架桥梁,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聚同心。”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林丰正说,“推动两岸在海洋文化领域的务实合作,让海洋成为和平之海、繁荣之海,这正是对先辈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两岸未来的担当。”
回望历史:探寻跨越海峡的历史根系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洋国土,以船政文化、妈祖文化、南岛语族文化等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书写了先民迁居台湾、繁衍生息的历史,记载着两岸同胞御侮自强、打拼未来的历程,深植下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文化根脉。
台湾退役舰长吕礼诗至今还记得,当他还是台湾海军军官学校的学生时,如果表现不佳,学长会惩罚他们在榕树下跑圈。“当时我们只觉得很辛苦,并且不知其所以然。”他说,直到我来到了福州,才发现榕树是福州的市树,而马尾船政学堂更是遍植榕树。存在着民族记忆的乡愁,让过往的回忆似乎都有了特殊的意味。
在活动中,两岸专家、学者共叙两岸船政历史。“19世纪中叶的中国,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振兴国家的道路。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创建福建船政,巩固海防、筹建水师、兴造船舰、兴建学堂,开创了近代工业与教育体系的先河,培养出严复、邓世昌、詹天佑等一批兼具爱国情怀与科学素养的英才。”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陈悦介绍。1874年,船政舰队参与抗击日军侵台行动,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率领船政水师官兵保台;此后,兴台湾举措推出,开府、开山、开路、开矿、教育、电信、海防等一系列建设事业奠定了台湾近代化基础。
台湾学者傅崐成说,船政文化深刻影响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船政学子汇集台湾,投入重建台湾的基础设施、工农业建设。其中,一所海军学校迁至台湾,成为今天位于高雄市左营区的海军军官学校,至今仍然是培育台湾航海专业人才和航海相关的理工人才的学校。
苏辉表示,船政“辟中华未有之奇,裕滨海自强之本”,在一代代船政人艰苦奋斗、薪火相传中形成了“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精神意涵。
联结现在:共探蓝海新机遇
此次活动组织两岸青年、专家学者分别前往大连市、天津市等地进行海洋文化主题参访,实地调研参观,感受大陆海洋领域发展情况,交流研究成果。
“现在可以通过AI辅助掌控船只动态吗?”“您问到点子上了,目前,我们正在做人工智能的相关研发。”4月24日,在大连市长海县参访活动中,台胞们参观海洋生态综合管理平台、壹鲜冷水海产品有限公司海上养殖基地、广鹿岛老铁山森林公园,了解海域管控监测管理、海产品绿色养殖技术、生态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项目等。
“在大连海事大学远洋教学实习船‘育鲲’轮上,我看到了他们正在做无人船相关方面研究,我也是研究这方面的,我看到两岸高校有很多可切磋的空间。巧合的是,曾经有15名高雄科技大学学生曾在这艘‘育鲲’轮上实习过……”台湾高雄科技大学海事学院电讯工程系主任陈琼兴参观“育鲲”轮后说。在大连市的参访活动中,台胞参观大连海事大学专用远洋教学实习船、大连海洋大学现代水产苗种繁育中心、旅顺军港等。
中国大陆海洋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为两岸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相关资料显示,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深海探测、清洁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全面突破;2024年海洋船舶工业新承接的海船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均首次超过50%……
活动中,多所高校的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为两岸合作提供技术支点:浙江海洋大学副校长卢金树介绍了“能源互联互通、集约利用”理念,以及海上能源网络建设情况;广西现代运河实验室教授潘宇晨介绍了该校联合广西平陆运河集团等单位成立全国首个运河实验室,将完成现代运河工程设计与碳汇研究、智慧航运安全管控系统等;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校长穆军分享了热带海洋生态保护的实践。
此次参访的成果已开始转化为具体合作意向,活动中,沈阳台商协会前会长、台商陈云志可谓收获颇丰,他向记者展示了满满几页新添加的微信好友。“活动中,我和大陆多所高校教师沟通,希望能促成建设两岸联合实验室。台湾在农业生物科技、水产病害防治领域有很多研究成果,人才储备丰富,但缺乏分享渠道。而大陆市场广阔,产业需求旺盛,两岸可以优势互补、精准合作。”作为深耕大陆30年的台商,陈云志已积累了两岸生物科技领域合作经验,曾组织两岸专家交流访问,搭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推动技术市场化。“在长海县的养殖基地参观时,我发现了在海面上的漂浮球,我想到如果把塑料制品的漂浮球材料换成微生物可降解材料,将有利于推动海洋环保事业,后面我会把这个想法和台湾研究团队一同策划、推进。”
潮涌未来:以海洋为媒唱响合作之歌
以船政文化为纽带,以海洋合作为桥梁,两岸正携手书写融合发展新篇章。跨越海峡的船政记忆不仅承载着共同的历史根脉,更在当代科技与产业互动中焕发新生。搭建的海洋文化交流平台正在成为青年共学、机遇共享、科研共建的立体合作体系。
“船政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两岸学者深入挖掘船政新内涵,这是共享史料,也是共写史书。”4月23日,开幕式活动当天举行了两岸共写船政史书项目启动仪式,台盟福建省委会主委江尔雄表示,台盟中央和台盟福建省委会向来注重挖掘两岸船政文化的历史价值,从2010年开始,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作为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已经举办了15届,成为两岸学界交流的重要品牌,这背后凝聚着台盟中央和台盟福建省委会多年来的持续支持与推动。“此次启动两岸共写船政史书项目是为了让更多的青年一代能够在中国历史中激发两岸共同的归属感,将文化的传承融入时代的脉搏,让船政文化能够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科技交流的催化剂,也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活动还成立了台盟中央两岸海洋科技创新实践(辽宁)基地和两岸海洋产业交流合作(辽宁)基地。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许民强表示,学校愿以基地为牵引,以“新红专”轮为核心载体,与各兄弟单位,特别是与台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一道,发挥各方的特色和优势,深化两岸高水平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