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 地方讯息

“青声”汇两岸 “青语”促交流——台盟北京市西城区委会为在京台青量身打造沟通交流平台

日期:2024-12-27 16:04    来源:团结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分享:



一位台湾女孩初到北京,在朋友的推荐下走进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寻找藏在这里的老北京灵魂。红墙黄瓦之间,她的目光被灵动嬉戏的孩童、悠然自得的小猫所吸引,还有那一件件静静陈列、娓娓诉说着往昔故事的文物,仿佛将岁月的长卷在她眼前徐徐展开……

这是一条以台湾女孩视角讲述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宣传短片。很难想象,这样一条制作精良的短视频作品是由几位两岸青年学生在短短4个小时之内所完成的。

12月15日,台盟北京市西城区委会在台盟北京市委会、西城区台办指导下举办了“2024青声青语·京台光影绘同心”短视频制作交流活动。活动中,两岸青年学生分为3组,以宣介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为主题,分工合作完成脚本、拍摄、剪辑等任务。该短视频便是此次活动中所提交的作品之一。      

在北京就读于新闻学专业的台青亦儿是这条视频的女主角。“担任出镜演员,属于我比较陌生的领域,但也是一次特别的体验,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亦儿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环节便是跟小组成员们一同讨论脚本和想法。“大家在交流中会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感兴趣的点,但对视频创作又都有自己的创意。”

与亦儿同组的大陆学生袁百策也有同样的感受。“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与台青进行密切的交流,我发现大家的共同语言有很多。比如在拍摄时,我们都关注到了博物馆内的小猫,在创作时便一致同意把它记录在作品中。”袁百策说。

而对台青聪哥而言,此次活动令他收获最大的则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晖围绕短视频制作开展的专题授课。起初,聪哥所在的小组在拍摄时并没有找到明确的制作方向,赵晖的授课带给了他们启发,最终制作出一条以“年轻人视角游宣南”的诙谐短片。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3组学生提交的作品都很令我惊喜。”赵晖告诉记者,除优秀的短视频作品之外,她更欣喜于看到两岸青年在拍摄期间,在文化上有共鸣,在情感上有沟通,收获了友谊。“今天的活动场地选择在宣南文化博物馆,也让两岸青年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同根同源。”她说。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教授、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区缵表示,此次参与活动的两岸学生所学专业与此次活动主题都密切相关,希望他们能够从短视频的拍摄与制作过程中思考如何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了解北京宣南博物馆的历史与文化,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区缵还希望这次活动的经历可以构成每位台生在京求学阶段一段美妙的小记忆。

事实上,作为京台基层交流基地,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在今年10月26日已举办过一次“青声青语”系列活动。活动中,京台两地青年换上明清风格的服饰,与现场观众共同欣赏了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并围绕宣南、广内、两岸交流等元素开展斗诗比赛。

分别参与了这两次“青声青语”系列活动的台青安心分享了他的体会:“这两次活动都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两岸文化紧密相连,不论是上次的沉浸式演出还是此次亲身拍摄,都让我沉浸式地感受到当时仁人志士们为救亡图存所作出的努力奋斗,勾起了我的家国情怀。”

“上一次参与活动的台青大多都是就读于文学专业方面的学生。”台盟西城区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胡悦说。通过他的介绍,记者了解到“青声青语”系列活动是台盟西城区委会为在京和岛内的台湾青年量身打造的沟通交流平台。自2022年创办以来,“青声青语”始终秉持着“增进了解、促进友谊、推动合作”的宗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为两岸青年搭建了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大家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共同成长,也让更多的台湾青年能够拥有一个在北京拓展朋友圈、事业圈的平台。目前,活动已举办了7次。

“‘青声青语’这一系列活动的策划和实施都显得非常具有文化韵味,能够让台生将心比心,促进他们参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实践,也是建设两岸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途径。在互动过程中,大家形成彼此共同的集体记忆,可以促进都市认同、增进文化互信。”区缵说。

“‘青声青语’只有进行时。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自身涉台优势,积极带动台盟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用心用情做好台湾青年工作,努力帮助台湾青年在大陆书写出更加精彩的人生故事。”台盟北京市委会秘书长、台盟西城区委会主委庄文静如是说。

(作者:郭权祺,本文转载自《团结报》2024年12月21日第3版;图片提供:台盟北京市西城区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