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70周年 > 履职风采
陈锦堂:指掌春秋 情系两岸
来源:     日期: 2017-11-29      【字号      

陈锦堂,男,1942年3月生,台湾省台南市人。五、六、七届台盟中央委员,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国木偶皮影戏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锦堂,男,1942年3月生,台湾省台南市人。五、六、七届台盟中央委员,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国木偶皮影戏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木偶世家  子承父业

  布袋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一门优秀的传统艺术,2008年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双遗产名录。据史料记载,布袋木偶戏“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在明清时期伴随着漳州移民移植到台湾,成为台湾岛内老少皆爱的地方戏种。《台湾通史》描写台湾演剧风情云:“傀儡班、掌中班,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与说书同。夫台湾演剧,多以赛神,坊里之间,醵资合奏,村桥野店,日夜喧闹,男女聚观,履交错,颇有欢虞之象。”可见木偶戏在台湾民间是很受欢迎的。布袋木偶戏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扎根于闽南地区,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福建漳州的布袋戏最具特色。漳州布袋木偶戏,简称“布袋戏”。其特点是以五指直接操纵偶像(木头人)进行戏剧性的表演。由于木偶的服装下端敞开,像个布口袋,演员将手掌伸进内中指挥木偶各部位表演动作,故名“布袋”。另有一说,昔时木偶艺人和戏班用布袋装着木偶,肩挑手提,游走四方,过着“搬(演)戏头,乞食尾”的演艺生涯,“布袋戏”之俗名乃由此而来。

  清末明初漳州各种民间木偶剧团就多达上百个。传统的布袋戏班人很少,一般不超过十人,操演者分头手(主演)、二手等。乐师四人左右,在后头打罗鼓、拉胡琴或兼歌唱。技艺高超的“头手师傅”,生旦净丑末各行当皆拿和,唱做念打诸演技都精熟。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漳州布袋戏积累了大量的剧目和丰富娴熟的表演技巧。这些技艺的传承全靠一代代艺人口传身授。

  陈锦堂的父亲陈南田,就是老一辈布袋戏艺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陈南田(1911—1980年),生于台湾省台南市,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全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前苏联戏剧家协会名誉会员。漳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童年时家境贫困,在台湾卖油条以助家中三餐,由于忍受不了日本人的欺凌,奋起反抗,家人怕他遭难,由兄长带他逃往大陆,当时正逢抗战,兄弟俩在兵荒马乱中失散。在路人指引下,陈南田流浪至福建漳州一带,投身布袋戏班,勤奋好学,刻苦学艺,终成一代木偶大师。1951年,参与创建漳州江南木偶剧团,1953年获福建省戏曲观摩会演演员一等奖。1954年获华东戏曲会演特种艺术奖并拍摄电影“闽南傀儡戏”大闹天宫。1955年赴北京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后留任中国木偶艺术团教师。1956年到苏联、捷克、波兰等国访问演出。1957年到法国、瑞士、匈牙利、南斯拉夫、蒙古等国访问演出。1960年参加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举行的世界木偶傀儡戏联欢节比赛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和金质奖章。1963年随国家主席刘少奇赴印尼访问演出。之后一直从事木偶艺术教育工作。因为受父亲的影响,陈锦堂自幼学习布袋木偶戏表演基本功及技巧。

  妙手生花  指掌传神

  布袋木偶的表演需要高超的技巧。小小的木偶本身是没有生命的,表演艺人灵巧的双手是木偶的灵魂。凭着艺人的一双巧手,以小小舞台和两块围帘营造了一个人物故事情节纷呈的天地;以几个无生命的木偶巧妙地演绎出中国传统的武术、杂技和戏曲做、唱、念、打等综合艺术的精深造诣;以一个人的双手指挥了千军万马的场面;以高昂激越的唱腔传达了剧中人物喜、怒、哀、乐所有复杂的内心世界,以传统的中华文化赋予这些人物灵魂。而这背后的功夫对于艺人来说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 

  陈锦堂自幼无论严寒酷暑,都早早起来练手功,并在福建漳州木偶剧团随父学艺,继承并发展了父亲陈南田布袋木偶戏表演艺术,后进修于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导班。1961年任漳州木偶剧团主要演员、导演、艺委会主任。曾三次出访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葡萄牙、法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进行表演,深受国内外友人赞赏。在陈锦堂的手中,木偶可以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动作,他还可以一个人同时演两个性格、动作截然不同的木偶,堪称妙手生花,令人拍案叫绝。

  陈锦堂还参加了《掌上艺术》、《八仙过海》、《新花迎春》等电影拍摄,导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仙花》等大型木偶神话剧。1980年自编、自导、自演的木偶剧《画皮》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献演,并作为剧团出国演出节目。1992年,导演的木偶剧《狗腿子传说》在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中荣获导演奖。木偶戏编演现代戏期间,创新发明“左右手关节臂”,俗称指通与关节通。该项目创新突破传统布袋戏腰粗、身扁、手短的缺陷,弥补完善了戏偶造型,突破文戏表演难题,从而成为今日影视拍摄布袋木偶戏首选的造型与表演。

  退休后,陈锦堂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导演能力,担任了大型现代木偶电视剧《跟随毛主席长征》木偶总导演,并为掌中戏团导演《惠安女》、《魔箱》、《惠安女抗倭》,在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中荣获银奖。此外,他还始终心系木偶戏的传承发展,多次接受中央、省、市电视台、报刊采访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弘扬布袋戏艺术,并积极发挥余热,认真收集资料,结合一生从艺生涯的见闻和心得加以总结提炼,从而撰写《漳州布袋戏》一书。电影《掌中情缘》又名《梦断乡情》,就是根据布袋木偶大师陈南田、陈锦堂父子真实的人生经历改编。

  木偶搭桥  连接两岸

  陈锦堂父亲陈南田老先生自十五岁背井离乡,从台湾来到大陆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期间,虽足迹遍及东半球各地,寻找其台湾亲属几十年,但始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临终前,他将自己毕生的遗憾托付给儿子陈锦堂来完成。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咐,陈锦堂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随着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恢复,在焦急中等待多年的陈锦堂看见了希望。2001年8月,漳州布袋木偶戏赴台文化交流团一行8人抵达台湾,进行为期十天的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对陈锦堂来说,这是条漫长的回家之路。在自己快六十岁的时候,陈锦堂平生第一次到了台湾。他不仅带着父亲的遗愿,更把父亲一生从事的布袋戏艺术带到了台湾。漳州木偶剧团在台湾演出的《大名府》、《雷万春打虎》等经典保留剧目都是陈南田参与创作的,还曾获国际金质表演奖。

  在台湾演出之前,陈锦堂都要先登台演讲,热情介绍布袋木偶戏的悠久历史和大陆木偶戏的品种与特点,在国内外多次获奖的情况,以及两岸布袋戏的渊源等,受到台湾朋友的热烈欢迎。首场在台北“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演出时,台湾观众被高超的木偶表演艺术所吸引,情不自禁发出雷鸣般掌声。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上台找演员们交谈,异口同声地称赞大陆布袋戏技艺超群,动作逼真,跟台湾的“电光戏”(机关布景戏)确实不同,有独到之处,难怪会受到国际人士的赞扬并荣获金奖。

  在台北市汐止东山“国小”演出时,学生们向教师提问:“老师,他们(指木偶剧团)为什么讲话(指闽南语)跟我们一样?”老师回答说:“他们是来自福建漳州,同学们,福建在哪里?”小学生答:“在台湾对面。”老师说:“对啦,我们的祖先就是从对面的福建迁移而来的,所以说,不是他们讲话跟我们一样,而是我们讲话跟他们一样才对,同学们明白吗?”小学生齐声回答:“明白。”

  木偶终身缘,幸有代代传。两岸血脉情,文化贯古今。小小的木偶,跟随着陈锦堂等大陆布袋戏艺术家跨越台湾海峡,带去了祖国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也把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紧紧地连在一起……

  (台盟中央宣传部供稿,成稿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