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专题列表 > 201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提案大会发言
关于居安思危确保粮食安全的建议
来源:台盟中央研究室     日期: 2015-03-05      【字号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敲醒了粮食安全的警钟,告诫全国人民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并提出了“20字”的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更好地落实粮食战略,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要居安思危,提高粮食安全意识,保障粮食安全。

  目前影响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一是农业劳动力匮乏和下降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能接受新品种、新技术,具备种粮要素的青壮年劳动力极度缺失,而平均年龄已达60岁左右的老年人成了种田主力,农村劳动力人数和年龄堪忧。

  二是传统合理的田间管理得不到传承和发展。受急功近利观念的驱动,通过加大化肥、农药、添加剂用量来维持产量,其结果却导致土地板结现象严重,土壤肥力退化突出,这样任其发展下去,终有一日造成粮食生产无地可播的局面。

  三是农田耕种率不高。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对经流转得到土地的合作社和企业来讲,追逐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最终目标,赢利意识主导着他们的经营模式。而种粮效益低,加上国家尚未出台具体政策规定,企业经流转得到土地后该如何确保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全有可能造成“大农”不务农、“中小农”不愿种的“非粮化”现象的加剧。

  四是推广使用优质高产稻谷良种工作受阻,难以大面积应用。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上海节水抗旱稻种,2014年约达50万斤,其中小部分落户上海,大部分运往外地甚至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又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出厂价平均每斤20元左右,但被中间商抬高卖到50元一斤,严重阻碍了优质高产稻种的大面积推广。

  五是粮食消费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居第二位的大米进口国,并有逐年增加趋势。供给一旦失衡,其后果不堪设想。

  六是粮食浪费触目惊心。每年的粮食损失和浪费量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一年仅餐桌上的浪费就相当于倒掉了2亿人一年的口粮,“无粮则乱”的饿肚子历史教训已被人们抛之脑后。

  这些影响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客观存在,迫使我们在主观意识上必须保持清晰的头脑,用最大的努力去降低不利因素的冲击。建议在“守好线,育好人,选好种,养好田,用好钱”上做文章。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守好线。18亿耕地红线应像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一样来死守。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监督,严格执法,严惩不贷。当务之急要摸清家底,18亿耕地中粮食实际种植面积有多少。因为粮食产量主要依赖于种植面积和单产,只有做好第一手最原始、最基础、最可靠的调查数据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行动计划。

  第二,育好人。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培训现代职业农民的专项基金,并在中高职乃至高等学校中设立现代种植等专科,传授农业生产实践等基础专业知识,像培养专科医生一样来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希望中央有关部门着手研究如何把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尤其是青年人转型培养为现代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农业合作化、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头羊。

  第三,选好种。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是确保粮食安全问题的唯一出路,其中最经济有效、迅速的方法就是采用优良品种,建议制定国家级稻谷优良品种目录,并采用财政倾斜、政策激励等方法来扩大这些优良品种的种植范围。

  第四,养好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已成为确保粮食安全不可逾越的一道坎。农田就像人的胃要靠日常养护,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身甚至危及生命。现在,国家每年投入几百个亿的财政资金解决耕地污染问题,但这只能是解决一部分已遭污染的耕地。而更为燃眉之急的是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田间管理,以符合生态自然发展规律的农业生产技术来防止和阻止新污染的发生。要有谁破坏耕田就是犯罪的法律保障措施,宁可牺牲一些目前利益也要横下一条心治理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农田。

  第五,用好钱。2014年中央财政向各地政府拨付了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1亿元。如何合理有效,真正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大有文章可做。一要尽快完善可享受种粮补贴实际种植面积的上报、审核公示、监督等工作制度,确保补贴发放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公开性。二要试行两条腿走路形式,即先拿出一部分拨款资金由政府实行公开招投标,将优质高产良种和科技含量高的农资用品直接发放到种粮户手中。改变既往单纯发钱的模式,确保优质生产资料供给,有效掌控粮食生产的投入和产业概况。第二步,称磅入库时严守见粮发现金原则,做到多收多得公开透明,有利于调动种粮户的积极性。三要严防以资本经营为特征的“大农”下乡是假,钻国家政策空子是真,达到骗取国家补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