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BJGOV/1.0.0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BJGOV/1.0.0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林云同志事迹材料
 
       日期:2010-09-10
<p style="text-indent: 30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ace="宋体">林云,原名王正南,<span style="font-size: 12pt">1926</span>年<span style="font-size: 12pt">12</span>月生于台湾省台南市。因不满日本人的殖民奴役,其父亲王逸客参与了反抗日本统治的活动,遭到台湾当局通缉。他们全家被迫于<span style="font-size: 12pt">1935</span>年举家回到祖居地福建省晋江县金井镇。<span style="font-size: 12pt">1937</span>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在厦门沦陷后,国民党福建当局以“防控日谍”为理由,一夜之间将福建沿海的台胞全部集中到福建省崇北县,设立所谓“垦荒所”。<span style="font-size: 12pt">1938</span>年台湾人李友邦将军受到“朝鲜义勇队”的启发,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要成立“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当李友邦将军来到崇北,向台胞们表明他的意见后,得到了台胞们的积极响应。林云同志的父亲让他和他的二哥王正西一起,跟随李友邦将军到了浙江金华,成为参加“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的首批队员。</font></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0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ace="宋体">“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在李友邦将军的领导下,利用台湾同胞的一技之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义勇队建立了三个台湾医院,用他们掌握的医术抢救伤员、免费为抗日军民治病;他们利用掌握的日语,作收集情报、瓦解敌军的工作;他们还设立药厂,为前线研制药品。少年团则活跃在浙东、闽南、皖南、赣北一带,以讲演、歌舞以及生动活泼的街头剧,向抗战军民宣传抗战,受到所到之地群众的热烈的欢迎。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明白,只有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把他们从祖国赶出去,才能够把台湾从日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他们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抱定早一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就可以早一日回到台湾的坚定信念,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们与大陆同胞一起,出生入死、前仆后继,终于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也印证了“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台湾人民没有缺席”。</font></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0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ace="宋体">林云同志参加“台湾少年团”时年仅<span style="font-size: 12pt">12</span>岁。在“台湾少年团”成立之初,由李友邦将军亲任团长,林云同志于<span style="font-size: 12pt">1942</span>年任“台湾少年团”团长,时年<span style="font-size: 12pt">16</span>岁。抗日战争的严酷环境,使得年轻人更快地成长,年轻时代就已成为李友邦将军的得力助手,并独当一面。在“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成立后不久,中共地下党支部也相继成立,随后在“台湾少年团”中建立了“台湾共产主义少年团”,林云同志是首批成员之一,在中共地下党的教育下,共产主义思想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底,并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font></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0pt"><font style="font-size: 12pt"><font face="宋体"><span style="font-size: 12pt">抗战胜利后,“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的成员相继回到台湾,但很快就被当局解散。林云同志以中学教员的身份从事地下工作,<span style="font-size: 12pt">1947</span>年他积极参加了台湾“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二八”起义,遭到当局的通缉,因而重返大陆。李友邦将军在<span style="font-size: 12pt">1952</span>年遭国民党的杀害,在国民党安全局的《李友邦叛乱案》档案中,记载李友邦的主要罪名就是“早年参加匪党组织,后以本党名义成立台湾义勇队,广收爱国青年,转变为匪党分子,并以其在本党之地位,从事掩护与便利匪徒之非法活动”。在所列的“匪嫌”中,赫然写着王正南的名字。</span></font></font></p>
<p style="text-indent: 30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ace="宋体">林云同志回到大陆后,先在台光小学(中共地下党所办)任教,后到鄂豫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司令部,参加了解放战争。<span style="font-size: 12pt">1948</span>年到华北军政大学先作学员后转为教员。在华北军政大学期间,被授予“模范工作者”称号,并记大功。<span style="font-size: 12pt">1949</span>年<span style="font-size: 12pt">9</span>月,被华北军政大学推举为英模代表,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闭幕式上,代表“华北野战军台湾队”向毛主席、朱总司令献旗,并在献旗仪式上致辞。这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中走来的台湾的儿子,在共和国即将诞生的日子里,向我们的领袖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忠诚;同时向共和国献上台湾人民的衷心祝福。</font></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0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ace="宋体">新中国成立后,林云同志以满腔的热情和极大的干劲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先在上海市嵩山公安分局工作,<span style="font-size: 12pt">1951</span>年奉命调入台盟总部,当时台盟总部在上海,随后调他到北京以特派员的身份协助工作,后任台盟总部驻京办事处主任同时兼任台盟华北总支部主任委员。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各民主党派参加了新中国的宪法建立等各项立法事宜,林老代表台盟与其他民主党派代表一起参加了全国政协的各种参政议政工作,见证了建国初期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治,与共产党共商国是的情景。并代表台盟两次到朝鲜慰问志愿军。</font></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0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ace="宋体">林云同志不但是我国建国初期统一战线工作的见证人,更是亲身实践者和领导者。他带领着台盟机关中不多的几个同志,或骑自行车,或挤公共汽车,到台胞家中了解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当时许多从国外归国的台胞,刚刚回国对国内情况不适应,有些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生活有困难。台盟的同志都尽力地开导、帮助解决。有些台胞在许多年后谈起往事,仍然激动万分,说如果当年要不是台盟的工作,可能发生很严重的后果。他们心中对台盟的工作怀着万分感激的心情,林老对这一时期的台盟在北京的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八十年代末。当选为台盟中央常委,并连续四届担任全国台联常务理事和湖南省台联的会长,为统战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font></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0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ace="宋体">林云同志离开台盟之后,先后到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湖南株洲玻璃厂、湖南省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工作。他对待工作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不依恋大城市的生活,对组织交给的工作忠心耿耿、兢兢业业,赢得曾经共事的同事们的高度评价。</font></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0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span style="font-size: 15pt"><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ace="宋体">回顾林云同志走过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将祖国的荣辱、台湾的沉浮和个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生经历。台湾人民经历了倭寇奴役巨大起伏变化,普遍表现出愤怒、无奈和无所适从。而林云同志在这时代变迁中,所表现出的对于理想目标的坚定不移奋斗精神和在奋斗过程中的牺牲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人所普遍缺乏和应当很好学习的东西。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先辈们的英勇无畏的坚持,才使得作为后辈的我们为有自己的参政党而感到欣慰和自豪。</font></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