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BJGOV/1.0.0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BJGOV/1.0.0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八大暨六十周年/代表风采
李珊珊:回故乡散记
 
你好台湾网       日期:2007-12-13
<P>编者按:</P>

<P>&nbsp;&nbsp;&nbsp; 和李珊珊主委的采访愉快而亲切,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去近3个小时,远远超过预期。那天,我们的提问简洁深入,李主委的回答翔实认真。本来想整理采访笔记,后来看了李主委这篇2001年第一次回到故土台湾后撰写的散文,饱满的深情胜过所有那天谈话的言语,于是,选登如下,与所有身在大陆的百万台胞共同分享海峡那端家乡的味道。</P>

<P>&nbsp;</P>

<P>&nbsp;&nbsp;&nbsp; 2001年7月我绕道香港回到故乡台湾。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从孩时起就常听父亲说起的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一切出现在眼前,心情格外激动。</P>

<P>&nbsp;             </P>

<P align=center><STRONG>&nbsp;&nbsp;&nbsp; 父亲儿时玩耍的地方</STRONG></P>

<P>&nbsp;</P>

<P>&nbsp;&nbsp;&nbsp; 从小到大听父亲说故乡,说在台湾的爷爷、奶奶、哥哥以及其他亲人的故事。父亲1928年出生在台湾的台南,老家是台南麻豆。在爷爷这辈迁居台南市,就住在“保生大帝庙”附近。儿时的父亲淘气好动。一次傍晚在庙里玩耍时,将头伸入碑记文石板后面,却被夹住出不来,眼看着天黑庙门要关上,硬是咬着牙将头拔出,结果头破血流,便也一直记忆至今。如今,七十几岁的父亲就站在这块石碑前面,再一次地比划着对我们说老故事,我和妹妹亲切地抚摸着石碑,特地在它前面合影纪念。我心里想,如果两岸不是如此长久的隔离,或许我的儿子还会在此玩耍。站在父亲小时候玩耍的地方,我想到伯父不仅在父亲到大陆后,音信不通的情况下帮着抚养年幼的哥哥,还在两岸关系刚放缓时,就急切地、偷偷地来到大陆看望几十年未能见面的亲弟弟。兄弟两人乍一见面,来不及诉说,来不及流泪,伯父的手已在父亲的眉毛上寻找着什么。连父亲都不理解这个动作,伯父诧异:“啊?你不记得了?小时候我牵着你的手去看人家打棒球,为了看得清楚,站在球员的背后,结果一开球,球是出去了,可你却倒在了地上,球杆甩在了你的眉心上。我抱着你跑到医院缝针,回家还被狠狠骂了一顿——你怎么忘了?”这条疤痕不仅让伯父几十年难忘,而且还成了半个世纪分离后兄弟相认的记号。父亲在家排行老幺,据说奶奶最宠爱他,直到上小学了才断奶。所以,在爷爷奶奶的有生之年,父亲没能再见上爷爷奶奶一面,是一件终身无法释怀的憾事。这种体验,这种情感,延绵地流淌在了我们的血管里,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相互往来,骨肉不再分离,一直是我们的祈盼与心愿。记得早年从海峡对岸故乡辗转来的第一封信,虽然当时的我只有十几岁,却深深懂得这份久等的沉重,不敢贸然把哥哥的这封来信直接递给父亲,而是焦急隐忍地等父亲就将吃完饭的那一刻,才交给他。永远也忘不了当时父亲推开饭碗的动作,忘不了看完信后平时极少流泪的父亲是如何痛哭失声!今天,等我们来见爷爷奶奶时,只能站在他们骨灰盒的遗像面前!我焚起香烛喃喃祷告:亲爱的爷爷奶奶,您们陌生的亲孙女从大陆回来了,回到了故乡的土地上,回来拜见爷爷奶奶!从父辈开始就蓄起的离别情、辛酸泪瞬间溢满心,盈盈淌满在脸上。</P>

<P>&nbsp;</P>

<P align=center><STRONG>&nbsp;&nbsp;&nbsp; 环游台湾岛</STRONG></P>

<P>&nbsp;</P>

<P>&nbsp;&nbsp;&nbsp; 从小我就会唱“台湾岛啊,我的故乡,多么美好的地方。阿里山森林,一望无际,好像大海洋。蔗糖甜啊,稻米香。日月潭啊好风光。”故乡的一切,早已印在我的心中。这次回来,我恨不得一天变成二天用,多走些地方看看。魂牵梦绕的故乡宝岛呵,我想用我的眼睛,用我的心灵去印证和感受平时耳里听的、书里看的与现实的你是否一样。哥哥也积极地实现他每次到大陆时对我的承诺:回台湾我带你环岛游!哥哥专门请了假,借了旅行车,精心安排行程,带着我们全家人环游台湾岛一圈。我们先后到过台中、苗栗、新竹、台北、板桥、基隆、宜兰、花莲、台东、屏东、垦丁、高雄、嘉义、台南、彰化等县市。去了日月潭、塔塔加、阿里山、玉山、太鲁阁、八卦山、台北故宫博物馆、台南奇美博物馆、阳明山、野柳、五峰旗瀑布、苏澳冷泉、天祥、台湾尾鹅銮鼻、鹿耳门天后宫、赤嵌楼、安平古堡等风景游览区。品尝了埔里甘蔗汁、大里葡萄、糯米荔枝、米蕉、不纯砍头的蜂蜜、大甲素饼、高雄月世界泥火山土鸡、大麻里释迦、莲雾、台东椰子汁等。一直等到我游览了故乡,亲口品尝了家乡的食物,我才知道父亲为何年复一年地念叨着故乡的水果……&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 在游览台湾的山水景观时,我总有眼熟、亲切的感觉。在整个岛屿上,庭院建筑、街道骑楼、包括园林、曲桥、垂柳的设计风格、建筑布局与大陆的建筑设计风格都非常相似;在宗教信仰方面,庙宇的外观、建筑构造、砖壁雕饰、五彩龙凤、鸟兽图案以及供奉神明、宗教仪式上,更是一脉相承,同承袭于一个鼻祖。在我看来,阳明山分明有庐山的影子;天祥风景区与武夷山好相似;花莲石门海滨犹如漳浦的火山地质地貌公园;高雄的澄清湖干脆就称为台湾西湖;更有南台的盐堆,由于常年堆积如山,盐堆前竟然竖有牌子:人造长白山。纵然分离半个世纪,却依然是这样的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许久没唱的歌一再地在我脑际闪现,伴随着我们的旅程:半屏山啊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祖国的领土水连水山连山,骨肉同胞要团圆。&nbsp;&nbsp; </P>

<P>&nbsp; </P>

<P align=center><STRONG>小“大陆通”</STRONG></P>

<P>&nbsp;</P>

<P>&nbsp;&nbsp;&nbsp; 我们在环岛旅游时,受托带一个放暑假的9岁小女孩从宜兰到台南。一路上小姑娘像块小麦芽糖似的粘着我,与她的交谈,除了充满童稚乐趣,还惊讶地发现她竟然是个小“大陆通”。比如住宿旅馆时,她会奶声奶气地、认真地说:“姑姑,听说在大陆住旅社,早上起来不用折叠被子,是吗?”她不仅早上起床把旅馆的被子折叠好,随身还携带着二块毛巾,一块用于自己洗脸洗澡,另一块却是用来擦洗共用茶盘、洗脸盆等。她习以为常地擦拭着这些“公家”东西,我却感到意外,也看到台湾孩子从小就培养有公共卫生责任意识,上厕所时,她会问:“姑姑,听说大陆的洗手间很脏,而且要收钱,是吗?”台湾的公厕装修高档,卫生清洁,民众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上厕时一般不要收费,还配备有手纸。她还很有经济头脑,我从大陆带去的山楂片,标签上标价1.8元,她马上说:“1.8元人民币折合台币4.5元,大陆东西好便宜啊!”十足的可爱。这个小姑娘在家里是独生女,但她勤快、懂事、不娇气,独立生活能力强,所掌握的知识贴近社会生活,有经济意识,这些是在大陆的有些过分溺爱的独生子女所欠缺的。&nbsp;&nbsp;&nbsp; </P>

<P>&nbsp;</P>

<P align=center><STRONG>休闲方式</STRONG></P>

<P>&nbsp;</P>

<P>&nbsp;&nbsp;&nbsp; 台湾民众热衷于爬山运动,锻炼身体。城市热浊喧嚷,空气污染,促使人们涌向山林溪涧。每天清晨,许多中老年人沐浴在青山绿水的清新空气之中,运动流汗,强身健体。上山道路的两旁则摆有许多农家自制的土特产品,如樟脑油、樟脑膏、樟脑肥皂、现制蜂蜜、凉茶、手工艺品、竹藤制品等等,以待销售。在台湾几乎每个县市都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然风光与人造景色融为一体,设施齐备,各具特色,服务到位。介绍景区景点的小册子在每个车站、旅行社都可免费索取,里面除了景点的风土人情,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等资料介绍,还介绍班车线路、交通工具、购物方法、投宿条件、地道特色小吃等,内容详尽实用。&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 我特地去了彰化县农会办的东势林场。对比大陆现在初具雏形的“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台湾的旅游观光产业更成熟、更大众化,游览区的资源开发利用更合理,景区内管理规范,基础设施条件齐备,还很注重环保。露营区、烧烤区、步行区、垂钓区、放牧区等布局设计合理,形式多样,管理严格。如在荷花鲤鱼池塘边,配有自动贩售鱼饵的设备,只要投进10元台币,就会自动售出一听专门鱼饵供你喂鱼,避免随便喂食,污染环境和水质,伤害鱼体;在烧烤区学生们自带烤炉烤炭火引子,周围环境整洁卫生,无丢弃物;在乡土农具展馆里,展览着犁、打谷桶、踩水车等旧农具,墙上配有介绍这些农具在过去作物种植、栽培、收割过程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的图画说明;馆前有现场制作的蜂蜜出售;把储满蜜汁的蜂蜜板插入离心桶中,可旋转甩出蜂蜜;在体能训练场,有学生在紧张地比赛搭帐篷。我们车经彰化大肚桥边的成功岭时,也曾遇见过学生在训练,据说当地有个传统:凡考取了大学的学生,都必须在这里经过干农活的劳动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精神。&nbsp;&nbsp;&nbsp; </P>

<P>&nbsp;</P>

<P align=center><STRONG>闽南风味的饮食</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nbsp;</STRONG></P>

<P>&nbsp;&nbsp;&nbsp; 台湾民众的烹调工艺和饮食口味习惯几乎与福建闽南一带并无二样,地方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让人推测早先一定是同一个师傅传授下来的。台南的舅舅请我们到“阿霞酒家”吃虱目仔鱼等美味佳肴,味道特别合口。舅舅还执意带我们吃台南有名的早点,口味、佐料、调料与漳州的“猫仔粥”一个样,只是价格贵了许多。我向舅舅介绍:台湾的“茶梅”、“话梅”等蜜饯口味好,大陆民众也很喜欢。现已有不少台商在闽南一带设厂,就地取材,收购原料制作,降低成本,一部分在大陆销售,一部分运往台湾销售。另外在大陆还有许多诸如蔬菜冷冻保鲜加工、茶叶加工、食品加工、海产品加工等台资企业。加工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种植、养殖产业的发展,山里田里海里,果蔬花卉鱼贝,也在生机勃勃地生长。历史发展到今天,大陆的市场、资源,与台湾的技术、资金,如何更好地相联,共谋经济增长空间,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思考与抉择,也是今天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与要求。</P>

<P align=center><STRONG>&nbsp;</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祈盼统一</STRONG></P>

<P>&nbsp;</P>

<P>&nbsp;&nbsp;&nbsp; 我生长在与金门隔海相望的厦门,从小就知道海的那一边是故乡,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那美丽的家乡里,生活着我的亲人。隔着海岸相望,此门对着彼门,故乡近在咫尺,却是远在天涯!这是一个愁结,一个牵扯着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的乡愁;足没踏过对岸故乡的土,凝成脑里的思乡愁、心里的哀愁。我深知今天的我,相比许多还在苦苦地等待着回故乡,等待着与亲人相聚而还回不了故乡的人们来说,是幸运的。我的父辈这一代人,他们生长于自己的家乡,近在眼前的家乡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但却由于人为的阻隔阻挠、“条件”限制,一直等到两鬓斑白,花甲暮年,还只能在忍耐中遥望远如在天边的故乡。忍字心上一把刀,亲人相聚、骨肉团圆、回家乡故土这样曲折、难行,是人世间的悲哀。“长盼晚归舟,青山夕阳红。老来乡思切,人情皆相同。”我与父亲已等待了整整两代人的漫长岁月,两门对开、两岸“三通”,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夙愿,我们都在呼唤着从此岸一步跨回彼岸故乡的那一天的早日到来。(作者:福建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台盟漳州市委主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