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海峡两岸 > 文苑撷英
继承中山先生统一遗志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与发展两岸关系的历史思考
    日期: 2011-10-13      【字号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应当对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中山先生领导这一空前的、划时代的革命,推翻腐朽黑暗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东方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从而震动了当时的帝国主义旧世界,促进了亚洲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觉醒,因此,这也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革命。但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是异常巨大沉重的,不可能通过一次武昌起义那样的暴动就被推翻。清朝皇帝虽然倒台了,但是美、日、英、法等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内部的袁世凯、北洋军阀等封建势力结合起来,再一次把分裂战乱的惨祸强加给新生的中华民国。此后,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再接再励,为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和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贡献出毕生精力。我们可以说: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救中国,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旧三民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都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统一祖国、振兴中华。

一、伟大的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是中国国家统一的一面旗帜

 早在辛亥革命之前,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长期陷入分裂战乱的深渊。到十九世纪之末,中国实际上已被各帝国主义列强所瓜分,不仅台湾、香港、旅顺、大连、青岛、威海卫、广州湾等地直接被日、英、德、法等列强所占领,而且长城以北,山东、福建、长江流域、云南、两广都分别成为俄、德、日、英、法等国的“势力范围”,腐朽的清朝政府已完全堕落为“洋人的守土官长”,这一幅山河破碎、血迹斑斑的景象,至今仍令我们中国人为之耻辱、悲愤!

因此,孙中山先生的“驱除鞑虏”,不仅是驱逐满清政府这个“洋人的守土官长”,实际上也是驱逐瓜分奴役中国的各帝国主义,已经包含着新三民主义中“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主张的萌芽;孙中山的“恢复中华”,也是要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从来主张消除内争,一致对外,一开始就高举起国家统一的大旗。

 孙中山先生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自始至终将国家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早在1903年发表的《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中,孙中山就对帝国主义列强提出的分割中国的论调作了批驳。指出“分割论”违背了中国的历史和民情,是不可行的。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宣言书》中,首先将致力国家的统一作为中华民国的立国之本,并把国家统一具体归纳为: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五个方面。辛亥革命以后,面对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孙中山振臂一呼:“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国家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许多破坏力量”。

19231月,孙中山针对军阀混战发表《和平统一之通电》,对“南北累争,兵灾迭见”的分裂战乱痛心疾首,要求各派势力和谈,“求一个和平解决的办法”,主张“谋国之道,苟非变出非常,万不得已,不可轻假兵戎。”

1924年,孙中山在讲演《民权主义》时指出:“中国原来是统一的,便不应该把各省再来分开。中国眼下一时不能统一,是暂时的乱象,是由于武人的割据。这种割据,我们要铲除它,尤不能再有联省的荒谬主张,为武人割据作护符。若是这些武人有口实来各据一方,中国是再不能富强的。……我们推翻清朝,承继清朝的领土,才有今日的共和国,为什么要把向来统一的国家再来分裂呢?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想把各省的地方自己去割据,像唐继尧割据云南、赵恒惕割据湖南、陆荣廷割据广西、陈炯明割据广东,这种割据式的联省,是军阀的联省,不是人民自治的联省;这种联省不是有利于中国的,是有利于个人的,我们应该要分别清楚。”

1924年末,国共合作下的广东革命力量已相当强大,孙中山仍以病危之身,北上与段祺瑞、张作霖等北方军阀共商和平统一大计,再度宣言:“凡赞成和平统一者皆吾友,反抗和平统一者皆吾仇!”

孙中山先生一生奋斗不止,最大的抱负是为了反对内战、和平统一,以求驱逐帝国主义而振兴中华。他后来在广东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武装,其矛头仍然直指那些不可救药的叛国分裂的军阀,只要和平统一尚有一线希望,他就不遗余力地奋斗争取。孙中山曾在谈话和演说中多次论证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阻拦。他总结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吾国自有史鉴以来,数直余朝,每当易朝,有暂分裂者,有不分裂者,而分裂者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因而,“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正是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呼吁“和平、奋斗、救中国!

 

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是两岸同胞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共同历史

 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是谋求民族独立自由的历史,是振兴中华的历史,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振兴共同奋斗的历史。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40年,其革命事业与祖国宝岛台湾关系渊源深厚。

首先,探究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渊源---- 他自幼喜欢听洪门天地会的故事,深受洪门革命思想的启发。根据历史学家们研究探讨,洪门天地会组织的发祥地之一也包括台湾,“革命”一词亦为洪门天地会所提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洪门天地会教义思想也是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重要起源。

其次,再探究孙中山的革命动力来源---- 清廷战败,丧权辱国割让宝岛台湾,是促成他迅速组织革命团体、采取革命行动的最早动力来源。

189411月,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败象已显,孙中山先生见国事危殆,决心走向革命,远赴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确定割让台湾,孙中山无比义愤,即将兴中会总会移设于香港,以利革命行动。他当时念兹在兹的革命志业,就是要救亡图存、“恢复台湾,巩固中华”。

189510月日本殖民者霸占、接管台湾全岛,孙中山即同时在广州发动第一次起义。兴中会的第一个分会在1895年成立于日本横滨,孙中山即指派陈少白到台湾开展革命的宣传和组织活动。1897年,陈少白在台湾组建了兴中会台湾支会,正式在台湾建立革命据点,播下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火种,并使台湾同胞的爱国革命斗争与祖国大陆的革命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00924,孙中山从日本神户搭“台南丸”经马关赴台,28日抵基隆,与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及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会晤,并在台北新起钉(现为长沙街)设立革命总司令部指挥所,在此策划惠州起义。惠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于1110日乘“横滨丸”自基隆赴日。孙中山首次赴台前后停留44天,日本统治当局严密监视,并密令干预中山先生在台行动。

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即向中外记者宣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并于开国典礼之后,接见曾参与三二九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台湾志士罗福星,明确保证“台湾一定要收复”,罗福星大受鼓舞,返台后组织革命支部,积极鼓吹革命。

1913年讨袁失败后,孙中山于85日自福州搭乘“抚顺丸”抵达基隆,由于日本当局严密监控并催促其尽速离台,致使孙中山二次赴台停留时间短暂,此行仅能私下联络少数几位革命同志,当日下午即改乘“信浓丸”前往神户。

19186月孙中山辞去护法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职后,由广州搭船经过汕头,于7日抵达基隆,此次赴台湾是想向台湾民众宣传主义,以唤起民族意识,但遭台湾总督府蓄意阻挠,遂于抵台仅一小时后便离台前往日本神户。

19241113,当时孙中山抱病从广州出发北上共商时局,专门抵台湾基隆港过渡,想和台湾同胞见面,发表他的意见,宣传他的主义,唤起民族意识,鼓舞爱国精神。到北京后,孙中山处于病危中,仍念念不忘台湾同胞,关心注意台湾同胞的革命事业。

1925312,孙中山溘然病逝,噩耗一公布,台湾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陷入了沉重的悲痛之中,在京台胞敬献的挽联写道:“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唯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

本文择取的孙中山与台湾渊源的片段,显示台湾与孙中山及辛亥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岸关系史上,深受日本殖民统治奴役的台湾同胞积极参与和支持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建立共和的革命,坚决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为实现国家统一英勇奋斗,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爱国主义光辉诗篇。

 

三、继承中山先生遗志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1、中国共产党人高擎起中山先生的国家统一大旗

辛亥革命一百年来,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遗志更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更应深刻地认识到:既然孙中山是海内外同胞共同敬仰的伟大革命家,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了祖国统一的事业,那么,每一个炎黄子孙就都应为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强盛而遵循中山先生的遗愿,早日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的状态,共同实现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终身的统一大业。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振兴,但在孙中山先生举起的国家统一旗帜引导下,却开启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漫漫求索之路,这面旗帜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强大思想基础,也成为中山先生的继承者们维系两岸关系发展、致力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擎旗自有后来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山先生遗志,始终高擎中山先生的国家统一大旗,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继续奋斗。

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江泽民同志在继承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对丰富和发展对台方针政策、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胡锦涛同志在继承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基础上,发表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六点意见”,对新形势下促进国共两党进一步交流沟通与合作,注入了新的思维,对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两岸应该本着建设性态度,积极面向未来,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平等协商,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凡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应该大力推动,凡是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必须坚决反对。 

1992年,两岸双方经过认真商谈,就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这一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即两岸双方共求对于一个中国的认同,搁置对于一个中国政治涵义认知的分歧。这一共识的核心是尽管两岸间一直存在政治对立,但中国只有一个,国土没有也不能分裂。“九二共识”的达成,为之后的汪辜会谈打开了道路。确认这一共识,也成为2008年后“两会”恢复商谈、不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

3、任何人挑战、反对“九二共识”,将使两岸关系严重倒退

在当前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光明前景,但又面临种种挑战的情形下,任何试图推翻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否认“九二共识”,将难以想象“两会”如何继续通过平等协商解决两岸间的各种现实问题;难以想象两岸如何在政治分歧犹存的情况下继续建立互信、良性互动;难以想象两岸如何为扩大交流、深化合作继续提供良好气氛和必要环境。换句话说,如果再度搬出所谓“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理念,企图走回头路,两岸各领域交往将再次受到不应有的干扰,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将再次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也将受到不应有的冲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也与两岸民众的普遍愿望背道而驰。

现阶段,在岛内“2012大选”的激烈选战中,在全岛选民千呼万唤下,民进党领导人不得不就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发表了相关模糊不清的谈话后,连民进党内部都对这些两岸政策的“表态”不知其所以然,台湾社会各界更是纷纷提出质疑、批判并表示担忧。各种情况表明,民进党仍未改变其“一边一国”的“台独”立场,也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这套政策既是不现实的、违背岛内主流民意的,也是大陆方面不能接受的。因为这套政策一旦实施,将导致两岸协商无法进行,两岸关系也会再度动荡不安。我们和台湾各界一样,不希望两岸现有的协商交流受到冲击,不希望两岸关系出现倒退,不希望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的利益受到损害,不希望和平发展的成果遭到毁弃。如果民进党的倒行逆施一旦得逞,将会使两岸关系严重倒退,也是对两岸同胞尊崇的“国父”中山先生国家统一遗志的彻底背叛。

4、维系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精神纽带,努力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

今天,重温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壮举和历史功绩,对当今两岸的政治家们更有重要启迪和教益---- 继承中山先生的国家统一思想,是连结两岸中国人重要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纽带。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先生曾经表示,孙中山先生临终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和平是“国家”发展的催化剂,战争则是毁灭的引信,因此要持续推动稳定的两岸关系,把曾经是杀戮战场的台湾海峡变成和平的“繁荣大道”。马英九这番话让人充满联想,中国国民党若真能把“和平、奋斗、救中国”作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主轴,将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深化交流合作。中山先生在谋求国家统一的艰辛历程中,从靠国民党一党作为,到促成多党派合作,再到“联共”北伐打破军阀割据。实践证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国共合作又赢来抗日战争的胜利。两岸中国人及全球华侨华人都关注着:国共是否能第三次合作,使两岸复归统一。

中国国民党一向自认为是中山先生的信徒,马英九先生2011年元旦讲话也以“壮大台湾、振兴中华”为题,高举“振兴中华”大旗。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两岸长期处于分离与对立状态,使台湾的前途永远处于不确定状况,也制约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此,笔者殷切期盼,中国国民党能借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弘扬该党创始人中山先生思想之际,牢固秉持中山先生对于国家统一的追求与主张,在坚持一个中国、“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大势方面积极作为,以慰先人。

5、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中华民族美好未来,是值得两岸中国人共同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20085月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以来,在两岸中国人发挥共同智慧、积极进取下,两岸关系取得了一系列显著进展,两会签署的里程碑式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巨大的“和平红利”。我们期待两岸关系在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后迈入和谐、稳定发展的轨道。
  笔者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正在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中不断获利。例如,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的实现、两岸航班数量的倍增,让两岸民众相互往来更加快捷,成本更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为两岸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更好条件,开辟了新的前景;ECFA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已开始对台湾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起到明显拉动作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短短两年多来已达到二百数十万人次,根据台湾方面的估算,迄今已为台湾创造了一千数百亿新台币的收入,而20116月底大陆赴台个人游的启动又将为台湾更广泛的县市、乡镇和商户带去更多的商机。两岸同胞之间的大交流进一步推进,两岸各界及其代表性人士不断扩大交流,加强了善意沟通,增进了相互了解。两岸双方不断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两岸在涉外事务中正逐步减少和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不断增进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台湾同外国开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往来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两岸通过务实协商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对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安排,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欢迎。

回顾两岸关系60多年走过的历程,两岸中国人从来都是推动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在两岸各界同胞的不懈努力下,两岸关系尽管历经风雨,却能百折不挠,不断前进,并终于在2008年迎来历史性转折,步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在此之后三年多时间里,两岸同胞更是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推动并参与两岸大交流与大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毫无疑问,两岸中国人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功臣,因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也理应由为此付出过心血和努力的两岸中国人共同享有。

中共中央、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2011730在美国芝加哥侨界招待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前进的道路上既充满光明和机遇,同时也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对于两岸同胞来说,怎样开创两岸关系的未来?开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是值得共同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顺应两岸关系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着眼两岸同胞的利益和福祉,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把两岸关系的前途与中华民族的未来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6、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整体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历史必然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推动全民族自觉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然而,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难以称得上真正和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之后,早日解决台湾问题,不断深化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一百年前的辛亥志士们,以及一百年来所有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重温当年孙中山先生的箴言:“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就是要坚定地继承孙中山先生追求国家统一的遗志,不遗余力地实现中华民族“国父”的统一夙愿。

2011109,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增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整体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历史必然。面对这样的民族大义和历史责任,只要两岸中国人真正以国家前途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以人民福祉为重,两岸之间过去的任何恩怨都可以超越,两岸之间现存的各种分歧都能够协商解决,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就一定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国家统一遗愿,就一定能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实现!(作者为台盟上海市委副主委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