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海峡两岸 > 宝岛风情 > 澎湖县 > 民俗风情
澎湖第一街古迹巡礼
    日期: 2006-12-24      【字号      

    中央街数百年前随天后宫兴旺的香火而兴起,是澎湖发开史上最早发展的老街道;有“澎湖第一街”之称,不难想像昔日的辉煌盛景。和其他老街的命运一样,走过黄金岁月的中央街,如今虽已落寞颓寂,但安静的巷道、颓旧的老店铺、遗落的古迹,幽幽散发岁月沧桑之美。
   
    早在清乾隆年间,中央街即发展成澎湖极具规模的商业街,各式店铺、商家、杂货店林立,形成当时妈宫城“七街一市”的繁荣景象。所谓的七街,大部分涵盖在今日的中央里,一市则指妈祖宫(即天后宫)前的鱼市、菜市,昔时人潮来往,喝声鼎沸,一派热闹富足。
   
    从天后宫旁进入中央街一巷,两旁的旧宅是光复后荣民所搭建,为闽式建筑整修加盖,朴拙的外貌已显得有些凌乱,但短短的巷道内,却蕴藏着几处人文足迹,名列为三级古迹的万军井、施公祠都在这里。步行至巷底,往左至四眼井的街道即为中央街;往右至水仙宫的街道,则是当年繁荣的七街之一。
   
    漫步于老街,屋舍斑驳的身影,衬以几株苍挺老树,别有一份绵绵旧情。中央街上的屋舍曾经是灸手可热的金店面,而在商机衰竭的今日,只能从仅存的几家古早式糕饼店、中药行、杂货店、旅社,一窥当年繁荣盛景。
   
    施公祠(施琅庙)
   
    施公祠为三级古迹,祠内主祀施琅,施琅原为郑成功部属,后投清任水师提督,有功于朝廷,封靖海侯。建祠年代大约是在清康熙35年(1696年),原址位在今澎湖医院前,1896年时为建医院,乃将庙祠拆迁至此。现今的施公祠外貌类似民间祠堂,里面住着几户人家,百物杂陈,因怕被打扰,平常都将大门关起,不对外开放。
   
    万军井
    万军井原名妈宫大井,和施公祠迎面相对,列属三级古迹。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率军攻澎湖,登陆马公后,士兵苦无淡水,施琅乃往妈祖宫祈神,果然在此涌出甘泉,万军汲之不竭,故以命之。如今,深黝的大井掩藏在巷道户脊的角落里,井前置有一块石碑,依稀可窥其史迹。
   
    四眼井
   
    据说是马公市最古老的井,列属三级古迹。此井深达3公尺,口径约为1公尺,井口覆盖着石板,4个圆孔汲水口造型十分奇特。其水源至今历久不枯,不过居民只汲来清洗并不饮用;每到观光热季,游客总会好奇地打一桶水,领略过去汲水的意境。由于四眼井位居深宅内院,惟正午有阳光透入,居民总会在此时将药材衣物取至井边曝晒,形成热闹的一景。
   
    水仙宫
    水仙宫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澎湖四大古庙之一,列属三级古迹,主祀大禹、伍员、屈原、王勃、李白五位水仙,与妈祖同为海上救难之神。水仙宫位于二楼,翻修后的庙貌少了份斑驳古拙的原味,却仍保有朴素雅致;一楼为“实业会馆”,原为光绪年间渡海商人的客栈,经翻新重修,已成为香客休息之地。
   
    老街·写真馆
    昔日“七街”之一的巷道里,新旧楼房交错,凭人咀嚼岁月变迁的杂陈五味。老旧的古厝大都已严重毁损,然从倾圮的旧貌中,依稀可见昔日市井风情;其中一家拥有圆拱门的二层洋楼,为日据时期的写真馆(即照相馆),建筑外观犹保存完好,惟早已人去楼空。
   
    乘车风向标:
    由马公市公车总站循民族路往南走,过惠民路交叉口抵天后宫,天后宫右旁的街道即为中央街一巷,由此展开老街巡礼。施公祠、万军井位于中央街一巷内,直行至底左转即中央街,直走至底可抵四眼井,右转直走至底则抵水仙宫。

(来源于: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