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海峡两岸 > 宝岛风情 > 花莲县 > 民俗风情
马太鞍部落
    日期: 2006-12-24      【字号      

    圳塘横错的绿大地,是马太鞍人渔耕的沃壤,九芎竹枝交架出“巴拉告”,牧养着丰盛的鱼虾,也把世代遵循的生活伦理,交付下一代。荷叶挺出水面,张扬着无边绿意,随着夏季到来,为沼泽地带增添粉嫩彩妆。
   
    花莲县光复火车站西侧、马锡山下的一片沼泽地,为阿美族马太鞍部落世代渔耕之处;与人烟集中的光复市街相距不过咫尺,这里却仍属低度开发,仅有乡间小道穿过荒绿田畴。
   
    “邦查”是阿美族语对自身族群的称呼,而“马太鞍”则是昔日附近河床遍生的一种树豆,过去阿美族人远行时常携带它作为干粮,马太鞍部落便因这项地方特产而得名。马太鞍溪从中央山脉流下,带来丰沛水源及鱼群,以农耕、捕鱼及狩猎的生活方式代代相传。
   
    今日的马太鞍,尽管仍是全台湾最大的阿美族部落,但在年轻人大量外流下,阿美族在本地人口中竟然只占三成,住所也大量迁至省道两旁。
   
    不过,在马锡山脚的广大沼泽区,由于长久来为马太鞍人的渔耕地,尚未受到土地发开的冲击,至今仍保有悠然的田园景致。苍山阔野间,稻田与荷花池、菱角田连成一片碧绿,乡道两侧更有不少难得一见的传统马太鞍捕鱼池。
   
    巴拉告
    田埂间看来寻常的水洼,其实是马太鞍独特的生态捕鱼池——巴拉告。马太鞍人捕鱼的传统方法是将河水引进池中,池底放置空心的槟榔树干,上面再覆盖树枝、竹枝,形成一个适于鱼虾嬉游的环境。上层的树枝间是小虾世界,下一层竹枝间有小鱼梭游,最底层则是土虱、鳗鱼等无鳞大鱼的天地,上层鱼虾的排泄物下沉后自然成为大鱼养料,形成生态循环。捉鱼时水闸门关上,池中一尾尾活溜溜的大鱼自入筌中。
   
    捕鱼对马太鞍人来说是大事,婚丧喜庆结束后,主人往往邀请众亲朋好友一起下鱼池捉鱼,意味着哀伤喜乐就此告一段落。而捕鱼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渔获量少,长辈就会训诫说这是因为鱼池环境布置不好、子孙偷懒,才招致上苍惩罚;渔获量多时,除了感恩外,更会提醒后代惜福。崇敬自然的部落生活价值,就在捕鱼一事中代代传递。
   
    沼泽地的初夏,池中荷花盛开绽放,迎风招展更显妩媚;初秋,菱角池中满是浮萍,一条条身影半截埋进池里忙着采收;乡道旁还不时有族人当场捉鱼饮酒野餐,不论是用火烧烤,或是拿来煮汤,鲜香在空气中传递四逸,带动出欢乐的气氛。
   
    石头火锅
    随着观光客的重视和涌入,提供阿美族传统美食的餐厅也在马太鞍发展起来。红瓦屋是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家,环绕在一片清澈的鱼池畔,极具用餐情调。山苏、秋葵、车轮苦瓜,面包果等都是这里的必备菜,烹煮方式则尽量简单、清淡,以川烫或小炒为原则,以保有野菜的原味,如此也较符合阿美族传统的吃法。“石头火锅”是这里的压轴菜,做法是将现捉的活鱼活虾及野菜一齐放入装满水的器皿,再投入烧炙的石头熟沸,由于加热的过程几乎在一瞬间完成,因此鱼肉特别鲜嫩,汤汁也格外鲜甜。值得一提的是,煮石头火锅的容器是用槟榔叶鞘折成,最早是因为族人外出野餐时,不便携带锅具衍生出的应急方法。人多时,餐厅还会请族人下巴拉告,以传统绝活捕鱼。
   
    除红瓦屋外,早操园才提供类似的餐点,欣绿农庄的风味餐则偏重在野菜,主人还会亲自带领游客四出采摘野菜,一方面还可认识植物,相当有趣。
   
    新部落运动
   
    除了农业人文外,马太鞍传统的木雕艺术也在工作室薪火相传。昔日马太鞍人将木雕融入建筑与生活器物中,不过随着传统房屋式微,过去的工艺也不复见;邦查工作室找回艺师教授木雕,学员的作品还曾获岛内多项木雕大奖,打猎、跳舞都是刻刀下的好素材。工作室内陈列着一件件的木雕作品,都是每一个阶段学员努力的成果。
   
    让外流的年轻人口回归部落,并创造工作机会让年轻人待下来,是邦查文史工作室亟欲努力的目标,光丰地区农会亦配合着莲花、菱角专业区,而着手观景亭、单车道的规划,以期丰富当地的旅游资源。“新部落运动”中除了推展观光农业外,还包括舞蹈、烧陶等传统技艺传承,记录部落影像与口述历史,以及训练本地解说员让来客更了解马太鞍,除赋予部落新的生命外,并提供来客一趟深度的原住民文化之旅。
   
    交通风向标:
    1、由花莲火车站前搭往光复、瑞穗、玉里等地的花莲客运,在光复下车,于光复火车站北方150公尺处转大华路,即进入马太鞍。
    2、客运山线站搭往花莲的班车,于光复站下车,余路同上。
    3、搭花东铁路于光复下。

(来源于: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