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是参议 > 社会服务
台盟北京市委员会走科技支农道路,服务京郊经济发展
台盟网     日期: 2006-05-08      【字号      

  发展京郊山区建设是首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援贫困山区致富,是全市率先进入小康的关键之一。台盟作为民主党派,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参与首都的经济建设,促进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台盟北京市委就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各行各业支援山区,加速山区建设的号召,把支山扶贫作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中为社会服务的首选。历经十余载,三届领导班子坚持不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从支山扶贫到科技支农进而到科技服务,开辟了民主党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途径,为推动京郊山区的经济发展,为北京市率先进入小康,为高校新世纪科技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落实,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项工作已经成为北京市统战系统社会服务工作中的品牌项目。

  台盟的支山扶贫工作是1992年从当时列入全市60个贫困乡之一的门头沟区上苇甸乡开始的,针对当地经济落后、缺医少药、看病难、学校设施落后、缺少图书等情况,台盟市委广泛发动盟员和在京的台商、台生捐衣捐物、送医送药、举行义诊、捐赠图书,设立山区优秀教师奖励基金以及为乡镇引进资金牵线搭桥,确实缓解了贫困乡群众一时的生活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调查研究,台盟市委发现这种救济式的扶贫不能使山区人民真正地摆脱贫困,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山区的落后面貌,要依靠其自身的发展,即必须发展落后地区的生产力,加强他们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台盟市委的支农扶贫工作应立足于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贫困山区自我积累、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上。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科技,必须依靠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人才。

  1993年,时任台盟市委副主委、清华大学教授的林文漪同志提议,由台盟市委与清华大学联手,利用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组织选派研究生到贫困山区进行智力扶贫,加大支农扶贫工作的科技含量,变“输血”为“造血”。当年暑期,林文漪同志冒着酷暑率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18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奔赴门头沟,一个月的时间,为区、乡水泥制品厂、机械厂、水泵厂等6家中小企业完成技术改造、解决技术难题19项,当年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区、乡和山区群众的普遍赞许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都进行过报道。成功的实践为台盟市委的支农扶贫工作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使领导班子深受鼓舞,坚定了科技支农的方向。盟员文化层次高,领域分布广,联系广泛是台盟的优势,于是我们广泛发动在高校及科研单位任职的盟员,将他们的本职工作与台盟的支农工作相结合,利用高校研究生、本科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在科技支农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

  此项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扶贫为目标,主要通过创办科技支农点,联系多所院校参与,对山区发展前景进行规划设计,为摆脱贫苦出谋划策。经我们牵线搭桥,有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旅游学院5所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450位研究生、本科生参与了科技支农活动,完成企业技术革新,地区旅游计划,农业科技信息网络设计和生态规划等288项课题,为山区发展创出了路子。如在门头沟区,清华大学力学系的研究生为多家中小乡镇企业设计生产方案,编制软件,翻译外文资料,培训企业员工,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如在昌平区,北京林业大学旅游学院的副院长带领十几个学生为流村做了全面的旅游近远期规划,准备了详细的图纸和报告,这项工作如果委托设计规划单位,需要几十万元的设计费,而利用社会实践只收取了几千元的成本费用,大大减轻了山区的负担。又如,在平谷区,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进行了土壤分析调查,告诉农民什么样的土质适宜种植什么作物,并为该村进行了生态总体规划,为农民指出了致富的道路。第二阶段以支农为目的,通过各区县科委、科协与乡镇企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有意识地扶植其发展。我们先后与昌平、门头沟、平谷等区的政府或主管部门联手,以科委、科协为媒介主动向企业收集课题,组织相关力量论证解决,帮助他们攻克难关,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仅平谷区就产生了5600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昌平、平谷相继创建了研究生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科技支农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并得以向大规模、正规化趋势发展,使郊区工农业发展与首都高校充裕的科技优势之间有了较为畅通的渠道。平谷基地2001年被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命名为“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昌平基地2002年被清华大学评为“全国优秀基地”。第三阶段以服务为方向,扩大高校科技支农的实践范围,协助各区县政府充分利用台盟所联系的科技资源和物质资源为当地的经济、教育、社会发展各方面服务。1997年,到昌平参加科技支农的清华大学力学系的四名研究生,为郊区政府机关推进办公自动化做了积极探索,为昌平科委完成了北京市郊区县第一个政府机关局域网和网站的建设工作,并进行了网络办公的培训,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有效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和水平,对外扩大了宣传,提升了形象。2001年北京市政府推行电子政务工程,昌平科委由于网络建设和人才的优势,区政府决定由该单位组织实施本区的电子政务工程。今后我们还会将科技服务拓展到其他领域。

  北京郊区幅员广阔,多种经济形态对各种学科人才和技术有巨大的需求,是大学生舒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台盟北京市委为郊区和高等学府之间牵线搭桥,推动和组织首都高校学生科技支农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谓一举三得。

  对京郊山区来说,高科技人才不仅推动了乡村及企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和贫困面目改观的可喜成果,更重要的是使一直认为只有金钱才能改变落后面貌的当地干部、群众转变了观念,认识到了知识是无价之宝,科学技术力量无穷,产生了学习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愿望。2001年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解决了昌平区宏大汽车空调散热器厂大型试验设备风洞试验台的年久失修问题,为企业节省经费近20万元。接待研究生的民营企业家说:“企业产品只有加大技术含量才能升值,这就需要高新技术,而归根结底是需要高新技术人才,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比金钱更重要”。

  对于大学生来说,台盟为高校和郊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科技支农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收获是多方面的,用他们自己总结的话来说,就是:接触社会思路宽;结合实际长才干;深入生活受锻炼;提高思想做贡献。研究生在谈到参加社会实践的感受时说,只有在真正使用知识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和实践脱节的地方,通过参加支农活动,弥补了理论学习的不足,感受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时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看到了农村干部爱乡敬业、任劳任怨、为民操劳的可贵品质;看到了工人、农民的艰苦生活状态和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对中国国情、对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作为祖国培养的知识青年,应该将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为改变祖国的贫困面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对于台盟来说,很好地发挥了参政党的作用,扩大了民主党派的影响。作为参政党应该对经济、社会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体制变革中积极主动的献计出力。台盟市委从北京经济发展最缓慢的贫困乡入手,发挥盟员的知识优势和与社会有较广泛联系的优势,把盟员的本职工作和台盟的参政议政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开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履行职能的新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找到了一条民主党派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京郊百姓干实事、做贡献的好途径。台盟在科技支农的工作中不仅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把教育、科研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使科技知识的掌握者与应用者融合贯通,形成双赢,而且发挥了助手和参谋的功能,协助了政府的支农工作,对政府服务功能的强化和服务意识的增强起到了促进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的时代、智力的时代、人才的时代。高校、台盟、区县联手组织高科技人才到贫困地区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培养为祖国服务的意识、让首都高校的人才和智力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虽然涉及的面不是很宽,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部分。我们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与时俱进,把坚持为科技与经济搭桥铺路的事业满怀信心地继续做下去,为首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